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评功风波

作者:董梦倩




  话说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一路磨难重重,终于取得真经回到大唐。一日夜晚,大唐皇帝正与唐僧谈论治国之道,由于外面风大,唐僧咳嗽了几声,皇帝急忙将身上的披风脱下,亲自为唐僧披上,唐僧十分感激地说:“劳驾皇上了,只是这几十年来,风里来雨里去的,偶感风寒,没什么大不了的。”皇帝心疼地说:“辛苦你了啦!不行!一定得好好奖赏你们一下。”没等唐僧发话,皇帝郑重地对唐僧说:“朕决定举行一个隆重的庆功大会,给你师徒五人记大功颁重奖,奖品设置:一等功1名,二等功2名,三等功2名。虽说名利乃身外之物,可皇上这么看重这事,唐僧也不好意思回绝他。唐僧领了旨,正忧心忡忡地赶往徒弟们那里。
  
  一等功由谁来拿?
  当他到房间时,看见木讷的沙僧在打坐,慵懒的八戒正翘着二郎腿吃香蕉,而悟空在那收拾行李准备回花果山,唐僧这下急了,马上跑到悟空旁边:“这咋的,好好的,为啥回花果山呐?”悟空边收拾边对唐僧说:“皇上准备颁重奖的事我们都知道了,这宫里上上下下都传得沸沸扬扬的了,那些人说我们贪图名利什么的,俺老孙听得心里不痛快,倒不如回花果山陪猴子猴孙!”一旁的八戒马上凑了过来,幸灾乐祸地说:“嘿嘿,少了一个也不错,这样我拿一等功的机会就大了!”这时沙僧瞪着大眼,气愤地说:“这次西天取经,大师兄最卖力,平时有啥好处都让给我们,光是探路化缘不说,就说大师兄在危急时刻,一次又一次地将我们从妖怪手中解救出来,他就应该记一等功,哼!二师兄,做人要厚道点哦!”唐僧见状,计上心来,双手合十,半眯着双眼,慢条斯理地说道:“沙僧说的有是有几分理,不过,依我看来,悟空自觉性不足,在徒弟中,你悟空最顽皮捣蛋,五百年前把人家太上老君的八卦炼丹炉给弄坏了,还好人家没说啥,不然你可完蛋了!要不是我给你头上套了个紧箍咒,恐怕早溜到花果山了哩!我看这白马不错,没有它,我这西天一去一回,腿都成残废了,而且你们哥仨平时就只管自己事,何时陪我聊过天?都是白马在一旁陪我!”这你一言,我一语的,可急坏了悟空,他拍了拍桌子,说道:“要不这样,进行无记名投票吧!”结果师徒五人每人只得一票!
  
  三等功没人要!
  一等功难评,师徒五人决定先议一议三等吧!
  八戒挥了挥衣裳,第一个表态:俺是个粗人,有话直说,切莫见怪!一路取经,我就掉了几十斤肉,光搭上我这几十斤油水不说,俺和你们一样,苦没少吃,力没少出,罪没少受,妖没少打,哪一点不如人家了?俺宁愿不记啥功,不得啥奖,也不要个末等功。如果回高老庄,咋和老丈人、高小姐交代呀?这八戒越说越委屈,白马见状,安慰他说道:“没事,二师兄,你不情愿拿末等功,那就由我来拿吧,说实在的,一路走来,我除了陪师父,没打啥妖怪。”悟空这下急了,跳下床说道:“白马!不行,这末等功还是由我来拿吧!你还有老父王呢,回去拿了个末等功,怎么在龙宫立足啊!反正我无父无母,也没啥好牵挂的。再说,得不得一等奖,我的美猴王还不是照当!”沙僧动情地说:“师兄,别这样,怎么可以让你拿末等功,大师兄你取经路上为我们拼死拼活的,如果得了个末等功,还不被天下人耻笑,说我们有眼无珠?”唐僧这一下可真急了,说来说去,还是没议出来。
  
  评功的结果=0
  这朝廷催报评奖结果的旨令是一个接着一个,唐僧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白马提议到:“这如何是好,不如咱让皇上他老人家定夺,他给啥咱都认了,别再像无头苍蝇似的乱转了。”一听此话,八戒噘着大嘴说:“皇上他老人家懂个啥,俗话说:山高皇帝远,他没跟咱们西行,怎么知道其中的事?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不这样吧,师父,您去皇上那,就说,要拿奖,每个都拿一等功,如果不行,咱就都不要了。”一旁的沙僧又说道:“哼!皇上金口都开了,就凭你老猪一句话能摆平?我看呀!咱就不要了吧!这一颁奖伤了师徒感情多不好呀。”唐僧侧身,轻轻地对悟空说:“徒儿啊!斩妖除魔你最在行,可这事为师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呀!你想想,有啥办法解决吗?”悟空搔了搔他的猴毛,为难地说:“师父啊,这事我也不好说,我这金箍棒跟七十二变对付妖怪还是小事,可这事,我就不会了。罢了罢了,不如不颁这奖了,留些银子多翻几部经书吧!”唐僧见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没办法解决这事,没办法,只好提起笔,刷刷刷往纸上写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颁奖难,难于上西天。
  皇帝接过信,苦笑着准奏。庆功宴没开成,所以《西游记》也没把这一节给写进去。
  (指导老师 江翠英)
  
  【细细品味】
  故事的开端,紧扣文题,点明评功缘由。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辅以细节描写,活灵活现。
  情节的发展,描写唐僧师徒五人评议一等功该由谁来拿场面。其热烈的气氛、人物的心思、鲜明的性格,仅用几句对话,就生动地营造了出来。
  情节的高潮,评议一等功,不说勾心斗角,至少是众说纷纭,难以定夺。改评三等功,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更是作者的一种机智。
  故事的结局,评功的结果等于零。出人意料,更是在情理之中。特别是唐僧的奏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颁奖难,难于上西天”,既具戏剧性又具讽刺性,既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掩卷沉思。
  故事的尾声,与原著呼应,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整体评析
  不用说,这是一个喜欢读书,善于思考,善于想象的学生。
  作者在烂熟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基础上,故事新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唐僧师徒五人取经回国后受旨评奖的故事。故事讲述得妙趣横生,令人击节称赞。
  作者用三个小标题串缀全文,打造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是结构精巧,故事迷人,形象鲜活,不读,不能让人释怀。
  文章从唐僧师徒五人取经回国后受旨评奖下笔,直奔主题,精心营造了三个精彩的场面:师徒争论一等功由谁来拿、三等功没有人愿要、评功的结果等于零。这当中,人物各有所念,各怀所想,或己或人,或私或公;或赤膊上阵,或委婉含蓄,表演得不可谓不充分,泾渭不可谓不分明。其借古讽今、借古喻人、折射现实的力量,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但是,该生的语文基本功欠扎实,不但病句多,不注意文章的连贯与照应,而且好些地方标点乱用。如果能在这方面加强训练,注意提高,我想,其作文水平一定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点评老师 唐仕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