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关于“字来疯”的紧急通知

作者:江彦仪




  紧 急 通 知
  
  致广大群众:
  大家好!近几年来,本医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调查、统计,发现了一种流行病,名叫“字来疯”,又名“文字记忆衰退症”。下面,我们就来说明有关这个病的症状、根源与预防措施。
  一、患病症状
  ⒈病者提笔写字时会出现忘字,漏字,写错字等情况;
  ⒉文字语言表达极不通顺;
  ⒊很多字都不会写,经常拿同音字代替。
  二、罪恶的根源
  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许多高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方便。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也离不开这些高科技的产品。但是,人们却没有意识到人类文字记忆正受到一种无形的侵略。打个比方,一个人,长时间以车代步,他的腿部肌肉就会萎缩,从而失去行走的能力。
  以前,科技、交通并不发达时,人们都是写信或是让人带口信来交流。那时,确实是动手写字,动口说话的多。现在交通、科技发达,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喜欢用网络、电脑、手机来交流。用电脑和别人交流极方便,只要用键盘输入字的读音就自然出现想要的字,根本不用思考,又省时间,发一份邮件给对方,没有多久就收到了。长时间下来,人们的思考能力等各方面都会下降。造成提笔忘字的严重情况。现在的电子词典也取代带了原始的词典,人们对高科技的依赖加速了“字来疯”这种病在人群的传播。
  另一个罪魁祸首就是当今社会的一些传媒。一些广告公司为了加强宣传力度,引人注意,不惜乱用、乱改词语。当代青年对网络和媒体很敏感,当他们看见这些错词错字还信以为真,于是,在脑里就形成一个概念并记住了这个错词错字,这不是在毒害国家未来的栋梁吗?某一蚊香的广告:一蚊不值。大街上挂出的两条横幅广告:“汇声汇色”(炒外汇);慧声慧色——陈慧琳南京的演唱会。有人还把著名唐诗《春晓》改编:“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看你往哪儿跑!”还有改编《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然掉进水潭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这样篡改,令人啼笑皆非。
  三、预防措施
  1.建议人们少用电脑打字,少用手机发短信;
  2.多阅读课外书,报纸,杂志;阅读时,把好词好句抄写在一个专用本子上;
  3.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报纸内容,不妨做些剪贴、收集工作;
  4.少看电视(新闻等有益节目除外);
  5.不会写不会读的字词就查字典;
  6. 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
  如有市民发现自己有患病症状,请到本院特殊部门就诊。
  P.S.
  当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可以治疗的药物与方法,请市民做好预防措施。
  本医院示
  2008年2月28日
  (指导老师 徐志丹)
  
  【细细品味】
  “广大群众”用在篇首,前面就不能加上“致”字。
  
  整体评析
  这篇作文在“形式创新”上下了功夫,巧用了“紧急通知”的形式来写,虚拟了“医院”发现了一种名叫“字来疯”(“文字记忆衰退症”)的流行病,又把患病症状、罪恶的根源、预防措施。都分项分点一一列出,体例完整,内容具体,意思表达明确。从而使人对“字来疯”加深了认识,也愿对此进行预防,让我们美丽的文字更加健康!这样新颖别致的形式,让人感到新鲜有趣,眼睛为之一亮。从这方面看确是一篇精彩的作品。但文章缺乏辩证的理性,看问题片面,其致命要害是将“电脑”“网络”“手机”“电视”……都看成是“字来疯”的“罪恶根源”“罪魁祸首”。文中虽也有些分析,但没有说清,将其说成“罪恶根源”“罪魁祸首”,就太绝对化了。这些科技发展的成果是柄“双刃剑”,“电脑”“手机”等本身不是坏东西,而是好东西。正像炸药的发明,既可用来杀人,也能用来开山修路,造福人类,关键在你如何运用。假如文中能将这点表达得更加清楚明白,文章就会更加出色。文章观点的片面性严重影响了思想性,这是不能不吸取的教训啊!
  再说一点,别具一格地采用新颖别致的“文体”来写,不仅有用“戏剧”“诗歌”“小小说”“书信”“日记”“杂文”“小品”“故事新编”“作品续写”……来写的,更有独出心裁,用非常“前卫”的“网络个人主页设计”“电视辩论总决赛”“访谈手记”“梦幻剧场”“XX解说词”“XX申请报告”“广告词”“辞职书”“XX产品使用说明书”“XX法庭调查”“求职信”“XX会议记录”……来写。读这样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给阅卷老师有一种“清新”的风吹过来的感觉,妙哉,美哉!上面的例子,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可以大胆的“拿来”,然而,必须有“眼光”,如果只是步人后尘,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那只会是东施效颦,最后成了“邯郸学步”中连自己的步子也迈不了的燕人,岂不可惜可悲!同学们必须开动脑筋,学习——借鉴——消化——创造,研究借鉴中考得满分或高分的作文,是为了从他们的写法中吸取“精华”,并把它化为自己的“营养”,不断学习,不断创造,只有这样,才会有新的佳作在你的笔下诞生!
  (点评老师 傅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