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中考副词慎而审之

作者:艾照会 曹津源




  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中,用“最”“也”“又”“更”“其实”“原来”等副词的情形渐多。例如:“最美丽的________”(河南课改区),“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江苏连云港),“________也美丽”(浙江嘉兴市),“幸福原来________”(河南),________ 也是一种享受”(山西),“这也是课堂”(江苏徐州课改区)。考生往往对题目中的人称和动词很注意,匆忙中很容易忽略这些副词的限制作用,从而造成审题出现偏差。那么,怎样才能在中考时对副词慎而审之呢?
  比较法。例如,2006年中考作文题目中用副词“最”的有:山东滨州市半命题作文“________我的最爱”,江苏扬州市命题作文“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四川乐山市命题作文“我最爱这里的风景”。程度副词“最”表现在与同类事物比较中达到极点,或者是情绪、评价、印象、态度达到极点等。命题中是否用“最”对我们审题构思有什么影响呢?不妨做一番比较:2006年甘肃兰州市中考半命题作文“我爱________”,没有用“最”,这样的题可以集中笔墨写你喜欢的事物,如“家乡的白兰花”,或是写你喜欢的一种行为、活动,如“唱歌”“踢足球”。一般说来,不必旁开笔墨去写你所喜爱的其他事物或活动。而“________,我的最爱”一题用了“最”就不同了,除了写你的“最爱”外,还必须旁及其他同类所爱,通过比较突出“爱”之“最”。例如,有位考生写《柳,我的最爱》开篇就旁及其他植物:“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让我喜欢,茅盾所写的质朴的白杨叫我赞叹,陶铸赞颂的坚挺无畏的松树同样令我敬佩,但我更喜欢被人们称为‘弱女子’的柳树。”这里,“最”已经呼之欲出。接着文章从柳是“绿得最早的春色”“黄得最晚的生命”“最具有热爱母亲的情怀”等三个方面来写,在比较中,一个“最”字贯穿始终。如果不重视题目中的“最”,或者忽略了这个词去写柳,无所旁及,那就势必写成《柳,我的爱》,这样就偏离了题意。
  诠释法。“诠释法”是指在审题时把题中副词的语法意义体会清楚。例如,江苏无锡市中考作文题“门其实开着”中的“其实”是指什么?有什么语法意义?此时,你应该迅速搜索库存信息,得出下列认识:“其实”一词承接上文,但和上文的意思往往相反,有修正、更正或补充的作用。明确了这些,你在构思时就必须明确自己的文章需要“修正”“更正”或“补充”的内容是什么,即“其不实”的情况有哪些,然后才能通过“其实”转折,由“其不实”过渡到“其实”。如果你丢掉了前面的审视诠释,那你就可能把《门其实开着》写成《门开着》。请看无锡考生的一篇文章,他在开头就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那原有的“其不实”的情景:“一次次的争吵使我遍地消沉;一抹抹的消沉让我认为脱离了父母,让我认为我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于是,我便将自己反锁在孤独的小屋中,而钥匙早已被我扔出了‘国境’。我以为听着mp3,哼着小曲的生活是快乐的;我以为拒绝关爱,反抗到底是潇洒的;我以为心房被牢牢地锁住,可是……”作者先用这二百多字做铺垫,通过“可是”转入写“其实”的内容。在叙述了一段动人的故事后,这样写道:“我又是心头一颤,我双眼模糊了……此时的醒悟,我发现自己的心门原来是开着的。用心去感受,我懂得了接受,母亲用关爱这把万能钥匙,打开了我心中的锁。”由于作者对“其实”的诠释很到位,所以文章把对感情之门由“闭”到“开”的认识过程写得自然、完整、真实,对“其实”隐含的“修正”、“更换”义做出了恰如其分的演绎。
  语境法。“语境法”就是把副词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分析,明确其适用环境和内在联系。例如,用副词“也”的作文,我们可以用代号恢复其语境:“A—d,B也d”。这里“A”“B”表示两种事物,“d”表示其共有的属性。“A”是一般性、公认性的,“B”则必须具有特例性、创意性,选择“B”往往带有某种哲理色彩。例如,“收获是享受,付出也是享受”,“成功者美丽,跌倒者也美丽”,“付出”相对于“收获”,“跌倒”相对于“成功”,在表象上都是不相容的,现在分别赋予它们共有的属性“享受”与“美丽”。为什么能这样写呢?就是因为用了副词“也”之后,“B”的选择具有创意性、哲理性。假如,半命题中用了副词“也”,那么“也”字前的主语的选择就必须符合这特定语境的逻辑要求。例如,浙江嘉兴市题目“__________也美丽”,你选用“跌倒”“放弃”“等待”“另类”“停下”“绿叶”“小草”等都符合语境要求。同样,对题目中出现的“又”“更”“原来”等副词也要做一番这样的推敲。
  近几年命题作文对审题要求有所淡化,但这绝不意味着不必审题,命题中运用副词就是使命题难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的一种方法,中考作文时一定要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