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有生命的雕刻

作者:高洪强




  盆景属园林艺术珍品。它运用“缩龙成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达到“聚景于盆”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的艺术美感。盆景是活的艺术品,是自然美和艺术美巧妙的结合,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雕刻”。
  (红 枫)
  
  【盆景艺术的历史】
  据现有考古文献记载,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片五叶纹陶片,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万年青的植物,说明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4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观赏。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出现绘有一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栽有六枝红花,置于方形几架之上,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形象,特别是几架的使用,说明早在东汉就已把盆栽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文献记载:中国盆景起源于东汉(25~220),形成于唐(618~907),兴盛于明清(1368~1911)。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虽然集居城市,仍然留恋、酷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为适应需要产生“囿”“苑”,发展形成“自然山水园”;产生“画”,发展形成“自然山水画”;产生“盆栽”,发展形成“盆景”。三者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经济发展、文化提高而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提高。
  南北朝(420~589)山水画兴起,当时画家宗炳遍画平生经历过的山水,张于一室,以供卧游,并写下《画山水序》,序中说:“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种对“咫尺千里”和“小中见大”的体会,既能促使他把山水树石缩在素绢上成为山水画,也可启发他缩入盆盎成为盆景,可足不出户,高枕卧游。
  发展到唐代(618~907)出现写意山水园和山水画,盆栽者应用山水画理将山石与植物组派盆景做出可贵的贡献。至当代广州盆景艺人孔泰初、莫眠府、素仁、陆学明等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受岭南画派的山水树木绘画技法的影响,创造以顺其自然的“截干蓄枝”剪枝造型,形成具有“飘逸豪放”特色的岭南盆景;苏州盆景艺人朱子安在著名作家和园艺家周瘦鹃提倡、指引下,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对传统的“顺风式”“垂枝式”“六台三托一顶”等手法进行创新,创造“粗扎细剪”的技法,制作力求顺乎自然,使其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苏派盆景;上海盆景艺人殷子敏率领其学生,博采众家之长,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和外来风格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创立“雄健精巧”的海派盆景。
  
  【盆景艺术的特点】
  小中见大
  造园是把自然景物缩小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盆景是把景物缩小于咫尺盆中,谓之微观造园。因此,它比一般造园更概括、更集中,因而也更有利于表现大自然的风光面貌。高不盈尺的树木,却具有虬曲苍古的风姿,令人想象犹如参天的百年古木。一勺盆水内,巧妙地布置几块山石,却能显示出广阔的水域和起伏的峰峦。正如中国山水画论中所谓“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小中可以见大。
  活的艺术品
  树木花草作为盆景造型的主要材制,具有生长发 育的生命特征,决定它在制作加工上的连续性,艺术 欣赏的可变性。由于季节的更换,可以看到春花、夏 绿、秋果、冬姿规律性的四季景观。所以盆景的制作 必须具备植物学的科学知识和园艺学的栽培技术,根 据选用树种的习性、树龄的老幼,决定采用何种造型 技艺,运用何派、何地造型风格,目的是以能表达主 题思想,形神兼备,才为上品。生气盎然的盆景,是 艺术美的创造,欣赏盆景佳作,不仅使人清心悦目, 还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创作的艺术性
  这是创作盆景的最基本要求。盆景的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更是千变万化,主要是看艺术表现手法如何。表现手法首先要根据主题,主题的确立,又重在立意,所谓“意在笔先”。盆景造型要具有艺术美,而内涵意境更要深远,使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仅看到了景,而是通过景激发出感情,因景而产生联想,从而领略到景外的意境。如水旱盆景《归樵图》一景,徐晓白教授因景触情而赋诗一首:“小桥流水斜,深处有人家。远径归樵晚,无心见落花。”这就是盆景艺术的意境。盆景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对比”的手法,对比有主客、高低、大小、远近、疏密、繁简、虚实、藏露、刚柔、巧拙以及色彩等内容,要求做到对比能调和,变化能统一,达到“平中求奇”和“不似之似”的境界。
  
  【盆景珍品欣赏】
  蜜蜡佛手盆景
  蜜蜡佛手盆景,清乾隆年间,苏州造,通高56cm,盆高16.7cm,盆径29cm。画珐琅菱花式盆,盆外壁在深、浅湖蓝色地上彩绘牡丹纹。盆上主景为佛手树,沉香木枝干,金蕊白玉花,蜜蜡佛手果。树下衬以月季和兰花、小草等。月季花以铜为枝叶,枝干镀金,叶点蓝,用彩料、珊瑚做花瓣,芙蓉石做花蕾。全景意态生动,颇肖真花。“佛手”谐音“福寿”,是清代工艺品中广泛采用的题材。这件盆景制作精细,颇具匠心,反映了乾隆年间苏州像生盆景制作的工艺水平。
  镶宝石九重春色图盆景
  镶宝石九重春色图盆景,清乾隆年间,造办处造,通高50.5cm,盆高12.6cm,盆径40.3~25.7cm,足径24~11cm。清宫旧藏。掐丝珐琅长方形盆,盆壁以湖蓝色釉铺底,四面中央为铜镀金錾花沿开光,内嵌彩绘西洋人物景致的画珐琅片,开光外上下和四角掐丝花卉纹。盆中以玻璃铺底,上植花草树石。主景为桃树,铜镀金枝干,点翠叶,金蕊染牙花,桃实则以碧玺、芙蓉石、玉、黄料等多种玉石制成。树下周围衬有孔雀石、芙蓉石、染石山子以及用芙蓉石、玛瑙、松香瓣制作的小石榴树和什锦花草。
  此件盆景工艺精湛,意态生动,设景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镀金桃树干显现出一派富贵气象,点翠桃叶上的金色叶脉和宝蓝色光泽的翠羽至今鲜明亮丽,各类宝石制作的桃实玲珑可爱。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中有诗句:“午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此桃树盆景即寓诗中“九重春色”之意,表现春光明媚、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桃与寿石配景又含祝寿之意,这是清代南方盆景广泛采用的一种式样。此盆景为清乾隆年间不可多得的佳作。
  红珊瑚树盆景
  红珊瑚树盆景,清中期,造办处造,通高108.5cm,珊瑚高48cm,盆径65~32cm。清宫旧藏。三层垒桃式盆,结合錾金、掐丝珐琅、画珐琅等多种工艺制成。铜杆、掐丝珐琅的枝叶盘曲于底部,并延绕于三层双桃之间,穿插掩映。桃盆前后均有两只大蝙蝠展开双翼,托起一以錾金流云围绕的掐丝珐琅团寿字,三层桃之间还有7只铜镀金小蝙蝠,上下翻飞于硕桃旁。盆中插红色大珊瑚树,鲜艳润泽,形体硕大,枝干分布匀称。
  大珊瑚树色泽红艳,粗如腕,阔如扇,颇为壮观,是清宫廷只在帝、后寿典之日才陈设的吉祥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