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细微之处见精神

作者:梁云堂




  有一篇学生作文,说的是一位老师因抢救大火中的学生而头部负伤被送进医院抢救的故事,被救学生和老师们都挤在手术台前,焦急地看着大夫动手术。这篇作文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虚假。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认为,如果一部作品在细节上不真实的话,它就毫不足取。为什么会出现编造细节的情形呢?主要原因是小作者缺乏生活经验,凭空编造,想当然所致。
  细节,是泛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事件过程以及人物外貌、语言、神态、行为举止中看似无关紧要,不为人们注意,却很有描写价值的细微环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写作文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使作文更具有感染力,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真正达到细微之处见精神的目的。
  1.精心打造人物语言。言为心声,生动的语言描写能生动刻画人物性格。作文时,必须让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鲁迅的小说《故乡》通过语言细节描写来表现闰土二十多年来的变化,塑造了一个深受剥削压迫的淳朴农民的典型形象。其中两处很典型:(1)见到“我”时: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 (2)当“我”问他景况时: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不好。”
  第一句写闰土的变化,一声“老爷!”破坏了他们往日的黄金般的友谊,在他们感情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及令人为之惋惜的悲哀的变化。第二句分明是写闰土性格变化的社会根源,显示了他的声音低微,又断断续续,正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把他折磨成一个“木偶人”,使他走向痛苦的深渊,浸透了闰土的血泪,饱含了人生的辛酸。
  2.准确描写人物动作。要选择恰当的动词,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父亲买橘子时候的一系列动词“探、穿、爬、攀、缩、倾、抱”生动地再现了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亲买橘子过程的艰难,更深刻地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浓浓亲情。如果改为:“父亲穿着长衫,艰难地到那边月台买回了橘子。”就不能产生这样巨大的震撼力。《药》中:“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于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生动表现了在社会最底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
  3.生动描摹人物外貌。不同的人物所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状况不同,精神状态不同,其外貌必然有很大差别,作文中必须抓住人物外貌的细微之处,通过细致描摹,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孔乙己》中有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展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特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4.传神刻画人物神态。所处场合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人物的神态自然不同。作文时应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鲜明对照,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儿,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揭示胡屠户的市侩心理,揭露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5.细腻揣摩人物心理。不同场所、不同心境,人物的内心活动就不相同。作文过程中心理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爱憎感情和思想要求等。
  沈从文在其优秀中篇小说《边城》里,塑造了“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作品写翠翠时,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把翠翠羞涩、娴静、温柔的个性惟妙惟肖地突现出来了。如同样写她的摆渡,用“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地拉缆等几个动作的勾勒,便把她见到恋人时内心的羞涩而又自矜,激动而又自尊、温柔而又娇气,力透纸背地传达出来;而给新娘子摆渡,却写她的触景生情:她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这就把自己将来做新娘的那般纯情的遐想、幸福的憧憬,描绘得含蓄而传神。
  《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生病被送到县招待所住下,第二天醒来时看到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时,他不知如何是好,生怕弄脏了这些东西,连起床也是悄悄的,“好像做了偷儿”;看见沙发,只是“摸一摸”,“都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表现了老实忠厚、没有见过世面的庄稼人卑怯萎缩又好奇的心理。等到交了五元钱的住宿费,便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生动再现了他在花出自己做生意赚来的一点钱之后的报复心理。这些细节既表现了这个人物的独特性,又具有普遍性,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
  6.倾情勾勒人物群像。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也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地勾勒人物群像的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藤野先生》中这样描写:“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把“清国留学生”的辫子“高高耸起”,夸大比拟为“富士山”,形象突出,凸现了他们的庸俗丑态、腐朽糜烂,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厌恶反感和鄙夷的神情。
  《在烈日和暴雨下》描写车夫们为了生计在烈日下遭受的煎熬时写道:“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跟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这些细节把祥子所处的时代写活了。
  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这对理解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和探讨作品的思想意义,都是很有帮助的。作文时,特别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注意把细节写得越具体、越细致越好,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创造出有生命的人物的主要表达方式。成功的细节描写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加深作品的感染力。
  阅读下面文章,画出细节描写的部分,认真体会其作用。自拟题目做一篇写人的文章,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迟 归
  李冠军
  夜,林阴路睡了。
  在熟睡的林阴路上,忽然传来了笑语,一群从郊区农村劳动回来的女孩子,愉快地走在月光和树影里。她们兴奋地谈论着今天下乡的见闻,谈论着同学们干得多么欢快,谈论着当她们整装回校时,她们这群“小演员”怎样受到意外的邀请,和农民们一起在晚风吹拂的田野边愉快地歌舞;她们谈论着乡下的晚会,埋怨着自己的歌还唱得不够好;她们快活地回忆着白发老爷爷在看滑稽节目时怎样大笑得流出眼泪,而慈爱的老奶奶却一个劲儿地让她们吃新鲜的水萝卜……
  她们兴奋地说着、笑着,走在五月的林阴路上。她们友好地挽成一排,用脚步在石板路上叩打着清朗的节奏。林阴路和高爽的夜空似乎都在含着微笑屏息倾听,倾听着这些欢畅的美丽的声音……
  她们走着,很快地走近了学校。校园里静静的,在高大的洋槐树和教室楼宿舍楼间,弥漫着轻薄的烟雾。女孩子们放轻了脚步,谈话声也静了下来。当她们默默地站在校门口时,才意识到回来得太晚了。看门的老工友该已经睡熟了吧。她们几次举起手来想叩打门环,但是手却停下来了,怎么能惊醒一位辛勤的老人的睡眠呢!她们想起他那常常发红的眼睛,想到今天早晨出发时,他幽默的警告:谁的手上要不带回点劳动的纪念,就别进来……她们想着,在有月亮照着的校门口迟疑地踱着步,不知谁轻轻叹了口气,低低地自语:“唉,我们回来得太晚了。”
  随着话音,校门突然“吱呀”一声开了,露出老工友斑白的头发来。他揉了揉眼睛,轻轻笑了一下,慈爱地说:“快点进来吧,傻姑娘,别净在那数星星了,夜深风凉。……”女孩子们互相望了一望,静静地走过他的身边,每双眼睛都充满了感激。老人发窘地揉着眼,不知为什么轻轻地说:“今晚,睡不好,出来看看,看看月亮……”
  门锁好了,姑娘们默默站成一排,黑暗中压低了感激的声音,轻轻说了一句:“谢谢您……”
  “谢谢您,谢谢您,……”——女孩子们走进了校园的幽暗深处。她们将要带着感谢和激动?进入快乐的梦乡。然而老人却默默地站在院落里,目光深沉地望着五月的夜空。
  呵,这老人的心,当真喜爱这奶黄色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