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倏、忽与浑沌》双解

作者:李 玲




  倏、忽与浑沌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选自《庄子》)
  
  【难点注解】
  ①倏、忽、浑沌:都是虚拟的名字,但用字也是有寓意的,“倏”和“忽”指急匆匆的样子,“浑沌”指聚合不分的样子,一指人为的,一指自然的,因此“倏”“忽”寓指有为,而“浑沌”寓指无为。
  ②七窍:人头部的七个孔穴,即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嘴。
  
  【短章新解】
  这则寓言的大意是: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庄子寓言有着多重寓意,这则寓言本意是探求宇宙以及生命的本原。庄子认为宇宙之初以及生命之初都是一种浑沌状态,一种自然存在。当宇宙和生命在有了外力的作用之后,就失去了其本来状态。进一步引申,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而然的东西在人工雕凿下,势必失去它们的生命。所以很多东西,与其强求,不如顺其自然。
  由此,我们对好多社会现象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对孩子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费尽心思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等等,使得孩子在学习、课业等多重压力下丧失了天性,没有了创造性的灵感,轻者颓废厌学,重者心理畸形,从而引发众多社会事件。有很多有识之士发出“救救孩子”“救救教育”的呼声,我想,这篇寓言故事对我们的家长对我们的教育应该不无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