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新课标下的个性化写作

作者:汪金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说新课标下的写作训练,要重视个性化,培养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要落实此精神,笔者认为,可从以下诸方面加以尝试。
  
  一、立足生活,拓宽写作天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之源,只有从生活取材,才能避免“闭门造车”之无奈;只有感悟生活,才能避免“无病呻吟”之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阅历,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世间万物,季节交替,鸟语花香,每个人感受都有所不同。写前内容准备应以生活为基础,解放智慧,释放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激发个性追求,形成个性品质,个性化写作才能成为有本之木。
  1.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个万花筒,社会风云、家庭琐事、校园游戏,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可描可写的事物,时时发生着可歌可泣的现象。只要关注自身生活之见闻,用眼睛拍摄身边的人与事,用心感受生活的美与丑,用激情探索生活的善与恶,个性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因此,写作不能只局限于一周甚至两周才一次的训练课,要把它贯穿于生活的每一天,如培养写读书笔记、写日记的习惯,踊跃参加课前三分钟演讲,注意搜寻生活的影子,才能真正拓宽视野,扩展写作天地。
  2.聆听生活,积累语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生活是部交响曲,鸟语蝉鸣、喜怒哀乐、农谚俗语,只要走入生活语言的仓库,用心记录下生活的旋律,作文中的人物就会活起来,景物特征就会生动起来,语言的个性化就会水到渠成。因此,写作语言应走出抄背好词好句之误区,弘扬个性,将观察生活的独特性,认识生活的求异性,反映生活的新颖性用个性语言表达出来。
  
  二、抒写真情,释放生命活力。
  世上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好的文章饱含着人情、真情,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读者的情感。写作中只有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才能摒弃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写出有真切感受、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的文章。
  1.感受生活,孕育情感。
  真情实感是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们要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身边的事物,去积蓄感情,再将感情融入写作中,这样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写前情感准备要注意从生活中感知大自然的风霜雨露、家庭温馨、社会美丑,进而深入思考生活,使生活情感化,情感就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积累孕育。
  2.融入情景,激发情感。
  现代中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少了,因此写作中缺乏对生活的正确认识,缺乏应有的真正的生活感受及有真情实感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利用课文激发培养。例如,要写《我的父亲》,我们可深入研读朱自清的《背影》,交流读后的感受,分角色扮演买橘子、爬月台的细节,再深情地读文中四次流泪的语句,最后联想平时自己的父亲在生活中、学习上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找到最触动自己的细节写出来,这样就能从情景中激发情感,写出自己感受真情的文章。
  3.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提高立意。
  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是很难感动读者的。只有通过深层次地思考,深刻地认识升华情感,才能引起读者共鸣,陪你同欢乐,共泣泪。因此,有了真情实感,还应勤写深思,通过勤写,促进思考再思考,认识再认识,体察再体察,感知再感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浅层次低层次的情感,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例如参观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起初写的日记,多数人是记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自己参观时的激动兴奋之情,通过深思,重新认识,联想到大陆(尤其是福建泉州)与台湾之间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再通过深思升华,联想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感情达到了高潮,立意也随之深化成熟。
  
  三、尊重个性,呼唤风格。
  贝多芬说过,一个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就是在陈旧与新颖之间果敢地选择了新颖。敢于走出枷锁,实现完美的是创新,创新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它们在向“规范”挑战,是它们为敢于创新的人蓄积了胜利的呐喊。丰富多彩的世界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接受美学的经典名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涵养,使每个人在表现个人情感好恶上,运用写作手法上,都体现出一种独有的特色,这就是风格。不同的作者,文章或质朴无华,或清丽温婉,或大气磅礴,或机敏厚重,都与人的个性相关,是由人的思想、气质、修养决定的。如朱自清的质朴无华、李清照的清丽温婉、李白的豪迈奔放、马克·吐温的幽默诙谐等等。我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写作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语文课堂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语文活动中应注意个性培养,努力发挥自身之所长,尤其是充分发挥个性。活泼者不妨试试幽默诙谐型的作文,豪爽者不妨试试慷慨激昂型,理智者不妨试试严谨庄重型,厚道者不妨试试质朴平实型等等。
  “学是为了不学”这句话,很通俗地说明了讲究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写作时,应尊重个性,尊重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名家名作,潜移默化,培养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只要能运用在规范的圈子里所学的知识,用勇气武装自己,带上一颗年轻朝气的心,坚定地脱离束缚思维的枷锁,大胆地创造风格,我们就一定会看到创新在向我们招手,它必将引领作文走向生命的另一个极致!
  总之,新课程改革高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旗帜,人的价值获得了充分的重视。在鼓励创新,倡导个性的课堂演练中,关注生活,用真情去感知、捕捉、表现美与丑,用风格体现创造魅力,把写作当成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一定能使写作的课堂充满快乐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