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诗意的歌唱

作者:王晓丽




  教育部、中宣部把每年9月定为“传承月”,希望在青少年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本刊“艺苑撷英”栏目已经介绍过的“剪纸”“风筝”“皮影”等中国传统艺术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期所介绍的昆曲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今天,乘着第一个“传承月”的东风,让我们走近中国昆曲艺术。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明初就有昆山腔。嘉靖年间,魏良辅借助张野塘、谢林泉等民间艺术家的帮助,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但仅是清唱。后经昆山人梁辰鱼等人改革,并创作传奇《浣纱记》上演,声名大振,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创作传奇,遂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至万历年末,昆腔一跃而为诸腔之首。昆腔传入北京,迅速取代北曲的地位,受到了士大夫和群众的欢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时人称为官腔。
  明天启年间至清康熙末年,是昆曲发展的鼎盛期,新作不断涌出,表演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穿戴也日益讲究,角色齐全,分工细致,一般剧种,难与抗衡。但由于传奇体制较长,全本演出需要两个晚上或更多时间,随着清代花部诸腔的兴起,倚重生、旦格局,讲究词曲典雅的昆剧受到冲击,经过艺人的演出实践,删除了一些场次,选择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加以充实丰富,作为短剧独立演出。于是,折子戏应运而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玩花主人编选的折子戏总集《缀白裘》的问世,标志着昆曲由演出全本传奇到演出折子戏的过渡。折子戏以情节生动、表演细致,给乾、嘉时期昆曲舞台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局面。而与之俱来的是剧目锐减,表演凝滞,缺乏新鲜气息。加之格律过分严谨,文辞古奥典雅,使昆曲脱离群众,步入困境。道光以后,昆曲虽在新兴城市上海支撑一时,待到光绪时徽班、京班相继南下,昆曲难与匹敌,遂逐渐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植下,一出《十五贯》演出,轰动全国。至今昆曲清唱仍在海外华侨聚居区传唱。
  
  【昆曲的特点】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奏乐器,使昆曲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由于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角色行当自然越分越细,如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各行角色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心理情绪、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昆曲代表作】
  《牡丹亭》——中国昆曲史上不朽的杰作。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自署清远道人,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全剧借一个宋代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倡导个性解放的人文思想。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聪明美丽,一天她为排遣烦闷情绪,和侍女春香一起到家中的花园里游玩。春天的景色激起杜丽娘心底对爱情的渴望,顿时觉得十分惆怅。她在不知不觉中睡去,梦中与一个年轻的书生柳梦梅在花园的牡丹亭边幽会,醒来后倍感失落。第二天她又来到花园,想要寻找那个已经消失的梦境,当然没有找到。杜丽娘思念着虚幻的梦中情人,染上了重病,一天比一天消瘦,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杜丽娘的魂魄来到冥司,胡判官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允许她的魂魄在人间自由行动。杜丽娘终于和柳梦梅相遇,她说明了自己的经历,并指点柳梦梅打开她的坟墓,为爱而复活了。后来柳梦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皇帝批准他和杜丽娘正式结婚。杜丽娘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她可以为爱而死,也可以为爱而复活,像这样热烈的爱情在中国古代的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汤显祖用浪漫的描写表现了爱情对于死亡、对于束缚人性的传统社会制度的胜利,整部作品洋溢出乐观的情绪和充分的幽默感。
  
  【昆曲唱词赏析】
  昆曲剧本中兼有散文、方言和诗歌。散文及方言主要用于人物对话或独白,诗歌主要用于歌唱。可以说,诗歌和音乐构成昆曲的灵魂。昆曲音乐的旋律美妙婉转,以优雅的风格受到文人和绅士阶层的欢迎。与这种音乐相适应,昆曲的唱词也充满了动人的诗意。昆曲唱段的内容与形式是高度和谐的,演员成功的演唱可以将唱词中的诗意完美地表达出来。与传统的中国诗歌一样,昆曲的唱词多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所以昆曲演唱以抒情为主,从功能和特点上来说更接近西洋歌剧中的咏叹调。《单刀会》中镇守荆州的蜀国大将关羽应邀去和吴国军队的统帅相会,明知对方想要扣留他,但心中毫不畏惧。在长江上乘船赶路的时候,他回忆起20年前和吴国结成军事同盟合力打败曹操的往事,不由生出无限的感慨。剧中关羽的唱词完全是一首壮美的诗,可以激发观众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
  大江东去浪千叠,趁西风驾着这小舟一叶。才离了九重龙凤阙,早来到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觑着这单刀会,一似那赛村社。依旧的水涌山叠,好一个年少的周郎,恁在那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暗伤嗟,破曹的樯橹恰又早一时绝。只这鏖兵江水犹然热,好教俺心惨切。这不是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大多数昆曲唱词偏于优美,随意摘出来便是优秀的抒情诗。《长生殿》的《闻铃》一场中,唐明皇在逃难途中因避雨而听到从山间房屋檐下传来的铃声,引起对死去爱妃杨玉环的怀念。阴郁的天气和人的忧伤情绪相混合,构成凄凉的情感氛围:
  淅淅零零,一片悲凄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惶负了卿,我便独在人间,委实地不愿生。寄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静,铃声相应。阁道,似我愁肠恨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