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一条长江 三种情思

作者:庞 惠




  长江,永远的长江,面对她的时候,我只听见自己心的跳动,眼窝热热的,就像看到久别的母亲,全身的热血在翻腾,想融入桥下浩浩长江的血脉。我和它以前既未谋面更不用说分离,可心里有一个声音老想仰天啸出“母亲,我回来了。”面对长江我无法平静,第一次站在长江上,我便永远被她征服了。
  我想东坡更是这样,要不他怎么面对眼前同一条大江,写出了三首千古绝唱呢?翻阅这三首绝唱,不仅让人嗅到了长江的气味,看到悬于长江上皎皎的月轮,也体会到东坡的生命在飞升。
  东坡站在长江边唱出他的第一首绝唱是英雄壮歌——《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就道出了东坡不能自禁的壮阔胸怀,东坡动心了,面对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古战场,他怎么能不动心。高大的群山,震耳的巨浪,盛开在他眼前的朵朵雪浪,这豪迈壮美的山河和他开阔的心胸是一脉相通的。当时他一定是身上血液沸腾不止,他一定想再跨上骏马和密州出猎时一样,再发一发他的“少年狂”,左边一只矫健如飞的猎狗,右肩一只目光沉着锐利的苍鹰,身后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一个“卷”字写出了何等的气势。这哪里是我们的苏学士,这分明就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古代英雄。刚从乌台诗案走出来的东坡还没有平息他那建功立业的英雄之梦,“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这风流的英雄事业一定是苏轼孕育已久的英雄之梦,要不他面对这如画江山,为何只想雄姿英发的公瑾,为何又想到横槊赋诗的孟德?我想东坡一定有这样一个浪漫的梦想,那就是在血与火中呈现自己男人的本色,他一定非常渴望也非常自信实现这个梦想,“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一览无余地流露出东坡的这一心声。这个有长江般胸怀的男人,应该有男人血与火的故事。滚滚而逝的长江水呀,你像酒一样燃起了东坡的英雄梦。可是你却无法给东坡一个小小的慰藉,那个万古长存的月亮照着东坡鬓边的白发,冷冷的,静静的。东坡在长江边的英雄壮歌符合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浪漫情怀。
  东坡如果只是一个诗人,他的结局大概会像畅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即使社会压不死他,他也会用生命祭奠自己的朝圣者。他孩子般不合时宜的心,他处子般纯真的眼,怎么能被世俗接受,怎么愿被世人接受,生命对于诗人像一件晶莹剔透又易碎的艺术品。东坡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给自己速写为千疮百孔的命运,按说这美妙的艺术品早该成为艺术的碎片,而东坡自有一双妙手,使这一艺术品不但没有破碎,反而增加了十分的魅力,甚至可以说他把这本该破碎的艺术转化为永恒的生命之光,闪耀着后代人景仰的眼睛。这是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啊,在第二首绝唱《前赤壁赋》中巧妙展示了这一变化过程。
  月光下的长江是那么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个诗人在这样祥和优美的环境里怎么能不心花怒放,对酒当歌呢?而化身为客的“另一”东坡看到曹操当年“……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地方,感受到再荣光的生命在这无边无际的时间长河里,都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不禁悲从中来,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叹息。我想人最不能放开的还是死亡,面对这稍纵即逝的生命,我们不知所措,徒劳地悲哀又恐惧着。一个看重自己生命质量的人,他一定会把死反复思量的,内心越敏感的人,痛苦便会更深切。可是东坡在解这道横亘千古的难题时,显示了他卓越的智慧。“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东坡很达观,他也参透了生命的谜底,所有的生命都不会无穷的,又都在属于自己时是永恒的,所以要善待我们的生命,生命在我们有意识地去把握时,它才是我们自己的。东坡这时在江面吹来的湿润微咸的风中,闲适地欣赏徘徊于山间的皎皎明月,他的脸上一定有渊明把酒东篱的笑容。这种笑容不是诗人的,而是智者的。这美丽的长江使东坡执著于建功立业的生命思考,并能清醒地活着。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身上还有沸腾的激情,到《前赤壁赋》中呈现的是智者的火花,那到了《后赤壁赋》,有的却是肃穆朴素的生命感悟。这一次江边的景物不再是优美壮阔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孤寂,也有苍凉,有一种繁华落尽,真相大白的印象。东坡登上江边山峰,“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这时他“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这些景物给人阴郁怪异的感觉,写的虽是景物,但何尝不是人生,当你把人生外在繁华一一剥开之后,这不是生活的真相吗?这时的东坡内心一定很平静,平静中带着些对生命的失落。我想人在看破人生之后,由对外在浮华的追求转向内心平和宁静无所欲求之时,一定是对生命失望了,对周围的世界越来越冷眼旁观,他爱的只是自己,爱到极致就想超脱脚下的土地,超越现实的人生,于是东坡这一次在长江之上眼里没有了英雄,也没有了清风与明月,有的是“适有孤鹤,横过江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我想东坡眼里未必见这孤鹤,这鹤当是他心里的,这鹤是东坡对外在繁华喧闹人生的背叛,他的背叛使他真正洞彻了人生,真实的人生厚重如土又轻灵若飞,人需要的是一颗自由的心脏。东坡是飞不出现实的人生的,而他的空灵自由的生命飞起来了,飞越千年,起舞在我的眼前。这一次长江以自己冬日的枯瘦让东坡获得了生命的自由。这一次东坡是个哲人。
  长江何其有幸,迎来千年一遇的才子。东坡何其有幸,面对长江升华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相遇啊!
  
  【点评】
  第一段写“我”见到长江时心潮澎湃,情思涌动。这可能是作者第一次见到长江,解开了心中长期的“恋江”情结,所以“被她征服了”。读到此处,本以为此文是写“我”对长江的三种“情思”,但是下面却笔锋突转,“我想东坡更是这样”,接着读下去,直到全文结束才知道作者原来是想写东坡先生的情思。这让人思维突跃,有恍如隔世之感。不如剔除“我”的感受,将长江与东坡的情思直接相连,直插主题较好。
  文章主体部分层次分明,由不同的关于长江的诗句分析出诗人不同的情思,反映了诗人对坎坷人生的三种态度:建功立业的雄心,闲情于山水的归隐和洞察世事的超然。诸多诗文的引用,恰到好处,毫无繁琐之感,为文章增辉。如将一些字词再推敲斟酌一下,那么本文即为一篇成熟的佳作。
  (点评老师 严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