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校园文学月报

作者:李欣欣 吴 迪 等




  后来每次随爸妈回家,一进大门,总是先跑到东院,先对着爷爷奶奶撒会儿疯,才极不情愿地跟着爸爸妈妈到西院向两位老人问好。看着那两张皱纹堆积的老脸,不知为何,总感不到亲切。每次,太爷爷和太奶奶都一个人拉住我一只手,问这问那,但看到我那极不情愿的样子,又笑笑,松开我说:“玩去吧,玩去吧。”
  仍记得那次得罪太奶奶的事。我在东院玩够了,跑到西院那里,太爷爷正在葡萄树下种花。我跑到里屋,对着要给我拿罐头吃的太奶奶说:“太奶奶,我要掐死你。”然后就跑了出去。“童言无忌”,那时只是记得这是奶奶在提到太奶奶时说的话,至于别的,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现在,还记得我事后躲在屋门口,听着屋里传出的歇斯底里的哭号声和我怯怯地去道歉时的那条路。
  再能记起的,就是太爷爷的去世了。在他去世的那天,天空是阴着的,我又一次和太奶奶去世时一样,拒绝穿白孝衣,仍旧满院子的乱窜,看那进进出出的乡亲们和跪在太爷爷屋门口的家人们。
  时至今日,想起小时候的事,仍感到无比遗憾,两位老态龙钟的老人把爱全献给了一个无知的孩子,却换回来一句“掐死你”和不穿孝衣在院中的乱窜。
  那天,我对奶奶说:“奶奶,让我去拔掉坟上的草吧!”
  
  小镇文化
  江苏如东实验中学 季志远
  
  小镇像风尘仆仆的老人,在历史中走来,在时代中走过,没留下什么,风烛残年的他,唱着悠久的歌……
  小镇曾有过他的文化,积淀在古朴的老街上,积淀在青黑的石板路上……
  那条街,避开了繁华的闹市,在孤僻的角落里穿梭着,默默地歌唱着——歌唱着他的文化与诗歌……
  雨天,水成了他的装束。水体顺着屋檐,滴在黛色的石板路上。叮咚,叮咚——像泉水在不停地诉说……水沿着石板,浸入地下。润泽了那片干裂的土地。雨水不断地冲刷着,雨点一滴滴敲击着石板。叮咚叮咚不断循环,成了一连串美丽的音符。千百年啊,水滴石穿……只有静谧,静谧……
  滴水的屋檐下,老人拿着蒲扇,坐在那把古旧的摇椅上,安静地观望着一切,无声,仿佛融入了图画……静谧——小镇的文化。
  晴天,老街的一角,充溢着茶包蛋的清香,叫卖的叫卖,散步的散步。上学的上学,街道两边的老人默默而又孤独地望着世事——新的一天开始了。搓泥人的又来了,彩色的泥土在他手里一掐,一搓,一揉,活灵活现的“孙猴子”跃然“手”上。那双粗黑的手仿佛会变魔术般,一个个泥人映入眼帘。不一会儿,三五个孩子便围在了他的身旁。用一双双惊羡的眼睛观赏……街的那边,买花的,买糖的都来了。老人们笑,孩子们跳,质朴得没有一丝杂质。
  仿佛空气也凝结成了一幅图画……淳朴——小镇的文化。
  街上的孩子放着风筝,一路银铃般的快乐笑声惊醒了街的酣梦。梦雾散尽,只剩下几位孤独的老人,谈他们的过去,谈他们的那么多幼时的理想,谈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是的,小镇上曾打过仗,在街上,在石板路上,也许就在这里。忘不了那滚滚的浓烟、枪声和马蹄,忘不了那肆虐的蹂躏……带去了战士的生命,血液凝在了这里;带去了硝烟,泪水凝在了这里。老街永远记住了他们,把他们凝化在石板里……烈士的魂还在。在老街的心里,那是老街坚毅的魂灵……历史——小镇的文化。
  不过,小镇也有悲哀。小镇的文化永远被束缚在这条长不过百米的老街上,他只是默默地,默默地唱着那首唱过百年的歌……
  时代变迁着,小姑娘,小伙子厌倦了小镇的歌声,他们外出打工。走出了老街。走出了小镇……
  小镇上只有老人,老街上没有听众……
  年轻人抵挡不住城市的诱惑——繁忙的街道,川流的汽车。“奔驰”“桑塔那”;热闹的街市,霓虹灯闪烁,夜总会,KTV……城市的繁荣总伴随着摇滚与狂热,冰冷的金属构造着城市的框架……人们赶时髦,追时尚,吃西餐,唱的是最流行的“Rock”,完全忘了老街的音调与旋律。城市向小镇扩张着,老街被挤在了一边,城市的嘈杂打破了小镇的宁静,欧美的流行和时尚取代了小镇的文化。他们要的是刺激与新奇——而这些,小镇做不到。
  老街不再歌唱,他怕被人看见,夜里伴着风声偷偷地哭泣……
  一天,一位寻根的老人来到了这里。望着老街。望着那条条布满青苔的石板——泪,滚滚流下,泪花渗进了老街的土壤里,老街从悲哀中惊醒,睁开了那惺忪的泪眼……“苍老了,苍老了,想当年从你这里走出来,你还年轻……”老人诉说,“你老了,我也老了,忘不了啊!我的根在这里……”
  老街从此不再哭泣,他明白,小镇的文化在这里,人性中的至真至善在这里,小镇的社会在老人的泪光中一脉相承下去……
  老街继续唱着歌,一样的旋律,一样的节奏和声音……
  歌声还是那么动听——小镇的静谧、质朴、纯净、历史交织在一起,仿佛一支古老的交响乐,唱着小镇的文化与魂灵!
  唱啊,唱啊,永远不会变调,因为老街心里有一张乐谱,那是文化的根!
  
  [简评]
  这是一篇有关文化寻根的散文。作者辩证地看待小镇经历的时代变迁,叙述明白晓畅,娓娓道来,不露锋芒。小镇的年轻人虽然接受了城市文化的熏陶变得浮躁而繁忙,但小镇的纯朴民风和小镇人的至真至善仍然会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散文的语言极富音律美,形散神聚,言近旨远,可谓中学生散文体例的典范。
   (渝 生)
  
  书香
  江苏如东实验中学 顾祎敏
  
  我将成为一只蝴蝶,流连于书架间,停驻在书桌上,因而,永远不会有香销蝶离的时候。
  ——题记
  酒之香,未品先醉;茗之香,唇齿久留;花之香,浓郁芬芳。凡世间之香,终有消散之日,酒尽,茶凉,香销不复焉。
  唯有书香,久之不散。这世上别的香气,在书香面前,恐怕也要俯首低眉,黯然退场。
  细品书香,会发现它具有许多种香,而且种种香气各有特色,相互调和,汇集一处,孕育了书香丰富又纯粹的美。
  悠悠菊香袭来,清净淡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身着布衣,弯腰低头嗅一嗅手中的菊花,昂首面朝云雾缭绕的南山,笑容如菊般淡泊安详。
  风吹过,送来阵阵略带咸腥的海潮气息。诗仙李白,放下了最爱的酒杯,拔出宝剑,昂首吟咏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阵海风,将把他送至理想的彼岸。
  涓涓细流汇成河,奔腾而去,汇入了滚滚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咏叹之声撞击着赤壁,震荡出历史绵长而沉郁的气息。
  光明之中,有个高大的身躯挺立着。那是中国的脊梁——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连同他烟斗里的烟草味,铭刻在了中国的历史上,刻在中国人心里的丰碑上。
  陶潜的菊,李白的海……一直到鲁迅的烟,散发出持久而浓郁的各种香气。他们汇而合一,因而书香杂而不乱,浓而不俗。
  书香非酒,却更醉人;书香非茗,却更醒人;书香非花,却更迷人。初闻书香,不知其妙,唯有久久沉浸其中,才愈知书香的馥郁。常采书香的人,自己也终会成为书香的发源。
  分离喜悦,共同悲伤,唯朋友所及,唯书香所及……
  
  [简评]
  这篇随笔信手拈来,洋洋洒洒,短短数笔把古今文学的灵韵掩藏其中,段与段之间连接自然流畅,写得情真意切,爱书之情溢于言表,言有尽而意无穷。
  (渝 生)
  
  写给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
   湖北襄樊古驿二中司宗会
   求学的路上我曾步履艰难,
   抬头望望,匆匆已过八年。
   八年中,风雨曾迷茫过我的双眼,
   八年中,失败曾重压在我的双肩。
   可是,我前进的脚步从未放慢,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