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21世纪10大科技难题(上)

作者:佚 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但是,仍有一些不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究。“科学圣经”将分两期为大家刊出《21世纪10大科技难题》相信富有科学探索精神的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奇 奇)
  
  粒子物理学的两个谜
  
  在当代的粒子物理学中有两个谜:一是对称破缺,二是看不见的夸克。
  目前我们了解的理论,如量子动力学、爱因斯坦的普遍相对论,都是来源于对称的。可是在我们的宇宙里,还有不少东西不守恒,这就很奇怪。我们的很多理论是根据对称产生的,可是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又是不对称的?这表明现有的全部知识是很不全面的,一定另外还有一个力。这个力是推翻对称的。这个力是什么,我们不了解,它的存在是关于粒子物理学的第一个谜。现在我们认为,很可能真空在里面起作用,真空有很复杂的性质。如果我们了解了对称性的来源,很可能就可以了解质量的来源,包括暗物质。
  第二个谜即是看不见的夸克。我们知道,所有的物质都由两类基本粒子组成,一类是夸克,一类是轻子。我们现在已经发现有6种夸克和6种轻子。我们有充分的实验证据表明,夸克是存在的,我们知道其质量不大,但就是看不见。所以,为什么一切强作用的物质都是由夸克构成,而夸克却看不见,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
  
  生物学难题:生命是怎样开始的?
  
  1922年,苏联生化学家亚历山大·奥巴林提出一个著名的假说:生命来自闪电。太阳和地球自身的放射性能量作用于大气层中的无机分子,使之变成有机分子;它们在地球湖泊、海洋提供的“原始汤”中“定居”,发展成为原始的生命。
  195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第一次用实验来验证奥巴林假说。他们模拟“原始汤”,在水中加进甲烷、氨等分子,加热并通以电火花。一个星期之后,甲烷中有5%的碳变成了氨基酸分子,而氨基酸正是构成生物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此后,科学家进行了许多类似的实验,不仅从无机物中得到了各种氨基酸,而且得到了核苷酸、磷脂等构成生命的重要有机分子。这样,生命起源第一步——化学无机分子怎样变成有机分子基本上搞清楚了。
  然而更困难的是第二步——有机分子怎样组成具有生物繁殖能力的细胞?
  美国迈阿密大学生化学家福克斯对此进行了研究。他相信,细胞起源于一种由类蛋白组成的微球体。他将这种微球体称之为前细胞。他已在实验室里得到了这种微球体。这种由氨基酸分子选择性结合而成的类蛋白微球体,具有类似细胞的功能;能新陈代谢,能自我复制,甚至对光的刺激具有类似神经信息的反应。最近,福克斯还发现,如果微球体中含较多的赖氨酸时,能催化氨基酸链和核苷酸链的形成。
  另外一些科学家则相信,生命是从具有遗传密码的核糖核酸自我复制开始的。他们在实验室里模拟这种原始过程。
  最近,英国克拉斯哥大学的化学家彻因、史密斯等人提出了生命起源于黏土的理论。他们认为,核糖核酸起源于黏土晶格。在实验中,由硅、氧、铝等元素形成的黏土晶格,能吸引周围游离的晶体,按一定规则排列分层,还能吸收和贮存环境中的能量,并释放出来。这种黏土结构像一种模板,不断复制出相同结构的黏土层。也许正是从这种黏土中,进化产生了原始的脱氧核糖核酸。
  看来,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生命的概念,因为任何教科书关于生命的定义都是:有高度组织,结构稳定,有适应环境能力,能自我复制。而黏土晶格模板也具有这些特征,黏土是不是具有生命呢?没有人能够回答。从无生命进化到有生命的漫长过程中,还有一大段未知领域。
  
  天文学难题:宇宙高龄几何?
  
  现代宇宙学理论告诉我们,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宇宙中所有的星系均彼此远离,宇宙处于普遍的膨胀之中。因此,如果能够知道宇宙的膨胀速度,便可直接推算出宇宙的年龄。宇宙膨胀速度的大小由一个关键数值决定,这就是“哈勃常数”。其值越小,宇宙膨胀得越慢,宇宙达到目前的规模所花的时间也就越长,即宇宙的年龄越大;反之,宇宙膨胀得越快,宇宙就越年轻。因此,若以地球为中心,一直伸展至看得见的宇宙边缘,其距离就可透露宇宙的年龄。天文学家尚未能一致肯定看得见的宇宙究竟有多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大爆炸发生的确实时间是个谜。
  
  人类学难题:人类的祖先是谁?
  
  一些加州生化学家研究线粒体内的DNA。线粒体是细胞能源的制造工厂,每个人体细胞都藏有它。这种线粒体里的DNA,不易混合,并会由一代累积遗传给下一代。研究线粒体的DNA,是追寻人类起源的一个可靠方法。从考察不同人种妇女的线粒体DNA,发现累积DNA最多的妇女是来自非洲,由此说一小部分非洲人口,衍生成今天各种肤色的人种。
  这一论调似乎已为人类祖先谁属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不过,华盛顿大学遗传学家坦普尔曼认为,上述理论值得商榷,他认为生化学家的分析技术未臻完善。因此,人类的祖先是谁,仍然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