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中考议论文阅读考点透视与命题趋势

作者:周俊根




  【命题分析】
  
  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补写也是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和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论据方面的考查题型也是客观和主观兼而有之,以主观填写为主。如2005年临沂市的中考题中的议论文选文的第三道题:“请你为本文第②自然段横线处补写一个理论论据,使文章论证更充分,上下文衔接更顺畅。”这是考查对论据类型的补写。
  又如2005年烟台市的中考题选文《成功是一种感受》的第三道题:下列名言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你努力了,尽力了,即使摘不到诱人的金苹果,也同样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享受到人生的快乐。
  B.成功的关键不在成功的结局上,而在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C.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出发,……每一种结果,都是人生的体验,都是一首耐唱的歌。
  D.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这是对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和补写的综合题。显然,D项不能作为选文的道理论据,因为它只能证明有关理想抱负的中心论点。
  
  【技法指导】
  
  1.论据的位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应该先提出论点,再用论据进行论证。因此,论据的位置似乎应该在论点的后边。但是,文无定法,只要表达、阐释、论述畅达自如,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言之有物、有理,就可能是好文章。因此,先陈述事实,然后再生发出道理、引出论点的议论文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但仅以位置为根据来分析、判断论据的方法是不可靠的,而要依据支撑关系分析、判断,才能找准论据。
  2.事实论据的分析和判断。事实论据的分析和判断一般没有困难,因为充当事实论据的事例必须是典型、确凿的事实,也就是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这给我们的事实论据分析和判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分析和判断事实论据的时候,对概括性的事实论据却常常容易忽视,我们要加以注意。
  3.道理论据的分析和判断。道理论据比事例论据的外在形式更具有鲜明性,只要是支撑论点的马列主义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都是道理论据,判断起来一般没有困难。
  
  【例题解析】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潜能
  ·邹扶澜
  
  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第二天早晨,他估计老虎死去了,就去探看,发现“老虎”不过是一块巨石,而射出的箭已深深地扎进石头里去了。后来又读到有关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当时很觉惊奇,不相信自己居然有如此大的劲,于是又试着射了许多次,可箭却是一支支折了,最后他只好沮丧地放弃了。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拯救能量是巨大的。
  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入滚开的水中,它却能倏忽跃起而逃生。
  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才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要是我们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会产生多么大的成效和功用啊!
  美国戏剧家桑顿·怀尔德在其代表作《我们的城镇》中,写了一个叫艾米丽的姑娘死了,她发现她可以有一个机会到人世去活一天,于是她选择了她12岁生日那天。在那天开始的时候,她就有一种强烈的想品尝每一寸光阴的欲望。然而让她伤心的是,她发现人们都在漠然地生活着,都没有像她那样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在绝望中她慨叹道:“啊,大地,你真是神奇得使人无法认识你,人们是否在活着的时候认识了生活呢?一些人都在虚度年华。”
  答案不言自明了: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漠然、对享乐安逸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再也觉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只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慢慢地被社会淘汰了;这真是让上帝都痛心不已的事。“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一个人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难,可是你不去做,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却是连鬼神也奈何不了的。扪心自问一下,你是否每天都在一种忧患和危机之中度过,是否真诚地拥抱了晨曦和每一缕阳光?又是否真切地去体味了生命的意义与内涵——“认识了生活”呢?
  所以再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和生活的平庸无奇了,回头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你都是怎样度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逛,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个巨大的宝藏,那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金钥匙。
  (《家庭教育时报》268期)
  
  问题:
  1.文章开头举了哪两个事例?
  2.文章开头举的两个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才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
  4.《我们的城镇》中的故事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5.现实生活中的你,可能也正在一天天地荒费自己的青春。读了本文后,你有何启示呢?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写出你的发现。
  有一个40岁的人被医生告知患了绝症,最多再活三年时间。因此,他为了使自己最后的生命更有意义,便拟出一个“三年要做十件事”的工作计划。其中包括写一本书、学一门外语、搞一项发明、办一个工厂、游30座名山、看50个城市等等,计划列出并付诸行动。过了两年零八个月,10项目标全部完成。
  
  [解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议论文。文章首先通过具体事例告诉人们人与动物都有巨大的潜能,接着分析潜能平时不能发挥出来的原因,最后提醒人们要审视一下自己,要开发自己的潜能。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藏——潜能,我们要有忧患和危机意识,要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而不能就此虚度光阴。
  第1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解题时需仔细阅读开头一段的文字,并用自己的语言作简要概述。文章开头举了李广射石和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这两个事例。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是对整段的概括,这一结论是由前面的例子得出的。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告诉人们: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拯救能量是巨大的。
  第3题,是一道综合分析题,解答时既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探究。平日的生活中人们比较懈怠。平日人们漠视时光流逝,沉溺和追逐安逸的生活。
  第4题,考查的是对论据作用的分析,论据是为论证论点服务的。解答此题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一论据证明了什么论点。《我们的城镇》中的故事情节在文中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都在虚度年华,而失去光阴的人才感到时间的宝贵。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阅读材料要有自己的心得”,第5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这一精神。解题的关键是有条理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示例:要有危机意识,要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不能虚度光阴。(大意正确即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