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和谐是金

作者:蔡 诚




  一次会议上,因为偶然的机缘,我结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老先生。这是一位有趣而谦和的,也始终关心着青少年成长的著名环境科学专家。想到我们《语文世界》的小读者们,很少有机会了解自然科学领域名人的成长经历、成功故事,于是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我又一次到亚运村魏老温暖的寓所采访了他。此时的魏老身体不适,还没有完全恢复,但面对祖国的新一代,他还是有许多话要说。科学家的一颗拳拳之心让我感动。
  
   “抢书”抢来的学习机会
  
  人一上了年纪,都爱怀旧。我刚一落座,和善的魏复盛老人就给我讲起了自己的家世、身世,讲得那么投入,那么富于感情,特别是在说起小时侯的故事来,表情更是生动、可爱,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般让人难以忘怀。只是他那些割猪草、喂牛犊的少年往事,对今天的一代青年似乎离得很远,没有生活体验,不容易引起共鸣。魏复盛知道这些代沟,但他更清楚那种苦难——苦难中孕育出的坚强的精神有必要代代相传。他无奈地告诉我:“我就是给我的孙儿辈讲,他们大多对此没什么兴趣,他们只关心好玩的、好吃的,普遍缺乏苦难的教育,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魏复盛1938年生于四川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民不聊生。魏复盛家兄妹七个,全家九口全靠父亲给地主打短工维持生计,一家的艰难可想而知。孩子们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由于家境贫寒,供不起。但也并不是不想让孩子们读书。魏复盛的父亲深知自己的可怜全是因为没有知识造成的,没有知识使得他常常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他不希望下一代也这样,那样自己的魏氏家族会很可悲。
  想来想去,传统思想较重的父亲决定让老大上学,但限于自己的能力,也只决定让老大读两年私塾,到会算账的水平就可以了。从此老大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引得兄妹几个羡慕不已。魏复盛在家排行老五,上学无份的他,七八岁了还天天只有和猪、牛作伴。然而,小魏复盛天性爱书,好胜,几次想读书想得发疯,竟抢起哥哥的书本要顶替哥哥上学。私塾先生很为魏复盛的举动高兴,认定这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于是破例不收学费接纳他做自己的学生。不收学费,父亲当然不好反对,也就默认了。
  
   苦难中孕育坚强
  
  魏复盛虽然上学了,但农活儿一样不少干,也因为有学上,这点苦他也乐于接受。小小年纪,魏复盛就学会了苦中求乐。和那个时代的学生一样,他们的第一本书都是“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类的启蒙课本。为了背书,魏复盛在放牛、砍柴的时候,甚至还在默诵,有时拿根树枝在地上写出来,之后再拿出课本来比较。奇妙的文字世界,魏复盛觉得其味无穷,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更幸运的是,1949年全中国解放了,这个消息传到魏复盛所在的小山村、小学校,他们兴奋至极。魏复盛的父亲再也不用给地主做工,也不再为送不起孩子念书发愁了。做长工,读不起书的乡下人的命运从此改写。魏复盛读书的好时候来了,他自然更是放下了一切思想包袱,全力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956年魏复盛被保送上了高中,1959年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光荣地跨进了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门。此时,魏复盛并不感到满足,他想自己既然能在那样的环境下考上大学,那么在大学更好的环境里,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愿望当然更应该实现。
  苦难中孕育出的坚强让魏复盛实现了人生的跨越。一个环境科学专家的人生道路从此开始了。
  
  学会学习
  
  今天的魏复盛之所以能成长为一名科学家,这和他从小的努力学习,以及掌握了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分不开。谈起自己的中学学习经历,魏复盛很愿意将他个人的体验和现在的中学生分享。“学会学习很重要,学习重要大家都知道,但学会学习更重要,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会对你以后的学习信心有很大的打击。学会学习对一个人的快速成长很有帮助,这是我在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出来的。”
  以语文学习为例,魏复盛说,现在的中学生往往是不得要领,在学习上“无法可依”,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有其规律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把语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应试语文,一种是生活语文。应试语文又主要分为语文知识与技能两大部分,包括基础知识、阅读欣赏、文言文学习、写作等四类,应试语文需要逐个落实知识点并且善于将它归类和系统化,这样学起来才会有条不紊,事半功倍。而生活语文更需要时时学习,学好了,反过来对应试语文有很大的帮助,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魏复盛有写日记的习惯,至今他还完整地保留了多年以前写的日记。他说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中学生来说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积累。“不管你年龄多大,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写作都是你的基本功,我虽然走的是自然科学的道路,但工作、生活当中一样离不开写作,而写日记这个好习惯的形成,对我的写作影响很大,让我受益终生。”
  
  上书人大的环保斗士
  
  对当代的中学教育,魏复盛虽然谦称没有发言权,但一谈到中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问题,他还是如数家珍。“我现在,没有别的爱好,平时最爱做的运动就是到处散步,不说大街上,就是在我居住的小区,青少年随地扔垃圾,随处吐痰的现象还是很普遍,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很弱。孩子们小时候的习惯很重要,小时候就习惯这样对待身边的环境,大了要改,真是比登天还难!”
  正是出于对青少年的爱护,出于对中国未来环境的忧虑,作为全国人大常委,魏复盛在每年的人大会上都要向人大提交有关环保方面的提案。魏复盛关心青少年,他多次呼吁在中小学课程中,应加大环保教育力度,教育孩子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身体力行者。
  值得高兴的是,魏复盛的声音,还有许许多多和魏复盛一样的环保主义者们的呼吁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家已明确提出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环保事业的明天从此有了制度保证。但光有制度还远远不够,魏复盛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从娃娃抓起,提高公众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并积极参与。“这方面,你们《语文世界》也要担负起一份自己的责任啊!”魏复盛意味深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