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剪刀唱出民族的歌声

作者:冯 京




  语文学科与各门类艺术息息相关,艺术鉴赏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从本期开始,我们陆续向同学们介绍剪纸、雕塑、绘画、摄影、音乐等各门类艺术及鉴赏的相关知识技巧,从艺术的百花园中撷取朵朵小花奉献给大家。
  (红 枫)
  
  剪纸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效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传统剪纸艺术的流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与剪纸艺术有关的民谣
  
  ★农历十月初一是“鬼节”,民间都有用纸剪衣服,给长眠在地下的亲人烧纸的习俗。人们边烧边说:
  立了冬,天气寒,棉衣棉裤棉被单。
  先辈亡灵都来领,暖暖和和过冬天。
  ★在豫西,剪纸还是姑娘出嫁时别具一格的嫁妆。新婚的第一天,新娘要将自己准备好的剪纸送给婆家人。人们会根据这些剪纸来品评新娘是否心灵手巧。所以,准备剪纸是姑娘们结婚之前非常重视的大事。《灵宝县民间文学集成》收录了一首剪纸的民谣,名字叫《十剪纸》:
  巧大姐,坐炕上,手拿钢剪忙又忙。
  一剪蜻蜓来戏水,二剪蜜蜂闹海棠。
  三剪小燕飘大海,四剪鲤鱼翻长江。
  五剪羊儿吃青草,六剪莲花满池塘。
  七剪牛郎配织女,八剪桂花满院香。
  九剪鸳鸯交脖睡,十剪莺莺会张郎。
  巧姐剪到三更后,黄绸包好放进箱。
  单等腊月过门去,把它送给心爱郎。
  像这样表现闺阁情趣的剪纸歌谣还有许多,它再现了姑娘窗下剪纸的情景,是少女美好心声的自然流露。这些与剪纸、与民俗相依的歌谣,使剪纸充满了如诗、如画、如歌、如舞的情调。
  
  各地剪纸艺术的概览
  
  ◆闽南民间艺术奇葩:漳浦剪纸,细腻雅致。漳浦的剪纸是我国剪纸艺术的代表,1993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漳浦县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称号。
  ◆瑞昌剪纸源于西晋中叶,采用非镂空的空剪技术,创造出既模糊又清晰的艺术效果,传递着含蓄、简约、隐秀的神韵、神秘的色彩。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陕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带流传的剪纸。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门画、炕围花、挂帘花、窑顶花等等。内容分几种,一是用于春节美化环境,吉祥如意;二是用于婚娶装饰洞房;三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底样;四是用于迷信礼仪的,有财神爷、灶王爷等。
  ◆山东省鲁北惠民地区流行的剪纸。多为窗花或刺绣底样;风格上较胶东的粗犷些。其剪纸中以对称(折剪)式的人物最具特色。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以铜写料最具特色,融合了绘、刻、写的技法,使作品苍劲古拙、金碧辉煌。
  ◆安徽的民间剪纸较早地形成了行业性的艺人队伍,以其艺术商业的雏形状态替代了民众普遍的审美创造。
  
  扇 坟
  
   (清代 山西孝义 纵8厘米 横8厘米)
  此幅剪纸系盛行于山西雁北、大同一带的“耍孩儿”剧种的代表剧目,其内容为悟空和八戒随唐僧赴西域取经,行于田野阡陌间,见一美貌妇人摇扇扇坟(民间传说古时妇女丧偶,应在男人坟干后才能另嫁。此妇急于早日改嫁,扇扇使新坟快干),八戒心起爱慕之意。然而,扇坟娘子却是孙悟空变化的,他有意戏弄八戒。此幅作品人物安排巧妙,造型生动自然,尤其小娘子的塑造,剪出她轻盈优美的舞姿。虽然 脸上没有五官,可能是流传失落,或面部空下彩绘;但就现图看也很美,倒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