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第七编 半命题作文

作者:唐仕伦




  写 作 导 航 标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社会焦点、校园热点、自然环保, 关注了人的修养、情感、发展,对人生观、价值观作了一番认真仔细地审视和拷问后,愉快地走进生活,去抒写真性情、真体验。这无疑是让人心灵净化,灵魂升华的好事、乐事。我们应该要求自己不但能够娴熟地进行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在面对半命题作文时,也能够信心十足,信马由缰。
  半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作文命题形式。它是限制与开放、束缚和自由的统一体。命题者有意将一个完整的作文命题省略掉一些成分,变为一个不完整的文题,然后给出很多选项,让考生根据要求将文题补充完整后,才能进行作文的一种作文形式。
  半命题作文的基本格式有:1.命前半题,如:爱使我________;2.命后半题,如:_______我对你说;3.命首和尾,如:在充满_______的日子;4.命中间,如:________,别再给我________。
  像2004年安徽省的中考作文“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__”、河南的“我与______(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以及云南的“_____的滋味”等,都是半命题作文。
  写好半命题作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审清题意。要在弄清楚题目所提供的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必须补充的内容。如果题目要求只能选填所提供的词语,那么你可从中选择;如果在提供的词语后有省略号或“等等”等字样,则暗示你可以不用所提供的词语,这时,你完全可以在省略号或“等等”上去淘金选矿,选用别的词语打造文题。题目必须简明、准确、生动、新颖,要能够亮丽读者的眼球,美丽自己的表达。
  审题时,要仔细琢磨,弄清文题的含义;把握题中的关键词语;注意立意的信息;注意选材的指向;注意文体。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作文的重点和关键,写出成功之作。
  二、确定主旨。无论写哪一种文体,都应在这上面狠下功夫,努力做到健康、新颖、深刻。健康,就是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感情要正确,能给读者以教育、鼓舞或启迪;新颖,即立意要不落窠臼,能让人耳目一新;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深广的意蕴,揭示处深刻的哲理,使文章具有厚重感,具有穿透力。读后,能让人心声同你共鸣,心旌同你共扬,热血同你共沸,冷汗同你共流……
  三、精选材料。所选的材料一定要能表现文章的主题,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材料要典型、真实、准确。要慧眼独具,匠心独运,蹊径独辟。要努力去发现和选择生活中那些鲜活生动的材料,别人已选我不选,别人不选我偏选。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能新颖别致,与众不同。
  写作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补题。要认真研究文题中的引言和要求,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选取那些最熟悉的、最动人的、感悟最深的、最能展示自己文采的词来补充题目。补充题目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立意、选材、构思、谋篇、布局的全局工程,千万不能马虎草率。
  下面,我们通过名家与同学同写《倾听_______》来具体展示怎样写好半命题作文。
  
  佳 作 展 示 台
  雨声
  
  赵丽宏
  雨声,彻夜在我耳边响着……
  它们是从天上伸下来的无数手指,抚弄着黑暗的大地。在淅淅沥沥、嘁嘁嚓嚓的声响中,我默默地倾听它们和大地的接触。
  它们轻拍打着我的茅屋的屋顶。这声音是轻柔的。茅草吮吸着雨水,还没等雨珠在屋顶上拍打出清脆的声音,柔软的草已经把它们吸干,只是在夜色中留下细致的咝咝声,犹如地声的叹息……
  它们落在我窗外的树叶上,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像是很多人在远处鼓掌,掌声一阵接一阵,这不是热情的掌声,而是温和的、有节制的,似乎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不停地继续着。在这寂寞的寒夜,有什么值得如此鼓掌呢?
  它们落在河里,发出清脆的沙沙声。这是水和水的接吻,晶莹而清澈。天和地的激情在这千丝万缕的交接中弥漫扩展……
  它们也敲打着我们的门窗。这没有规律的声音仿佛是在不停地对我絮语:哎,你龟缩在屋顶下干什么?到雨里来吧,我们会洗净你身心的疲惫。你出来吧!
  突然,它们走进了我的屋子。起先是在地上,“嘀嗒”一声,清晰嘹亮,像交响乐中的小号。是我的屋顶漏雨了,雨水浸湿了屋顶的茅草,渗进了屋子。很快,这清脆的“嘀嗒”声扩展到我床边的桌子上,变成浊重的“笃笃”声,又扩展到我的蚊帐顶上,变成沉闷的“噗噗”声……接下来,就该扩展到我的被褥和身体脸面了。我不想阻止他们的造访,也无法阻止它们的进入。由它们去把,让这屋子里的声音,和屋外天地间的千万种声音融为一体,让我也变成雨的一部分,湿润自己的同时,也湿润了世界……
  
  开篇扣题,一个“彻夜”,一个“响着”,突出下雨时间之长,雨之大,声之亮;“响着”后缀以“……”,情韵悠长。
  用一妙喻兼比拟,用两个拟声词,状写雨之情态,有声有色。
  写雨落茅屋屋顶,雨声轻柔,“咝咝”作响,“犹如地声的叹息”。一个“吮吸”,一个“没等”,一个“吸干”,极富层次感。真是体察入微,感受细腻,描写细致。
  写雨落树叶上,其声如“人在远处鼓掌”,用“不是……而是……似乎是”构成的并列、选择复句,状写雨声的温和、理智,情趣盎然。段末一反问句,掀波助澜,巧妙过渡。
  写雨落在河里,其声与雨落茅屋屋顶的轻柔和雨落树叶上的热情迥然不同,它变得“清脆”,它在天地间弥漫着激情。
  进一步写雨落在门窗上,其声如“絮语”,给人以鼓励,给人以激情。
  最后,写雨“走进了我的屋子”,本是一种烦恼,却有无限的宽容。雨声如“交响乐中的小号”,“清晰嘹亮”。渗进屋子,扩展到桌子上、帐顶上、被褥和身体脸面上。一个“不想”,一个“无法”,一个“由”,其坦然的心态,其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胸怀令人佩服。结尾句由雨推及自己,推及世界,升华了文章中心。
  【整体评析】这是一篇写倾听雨声的美文。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那份好心情。虽然身居茅屋,连夜遭雨,但作者却显得是那样的乐观豁达,坦然恬适;没有烦躁,没有愤怒,没有嗔怪。反而从雨声中听出了情趣,听出了关爱,听出了坦然。真是雨水无情人有情!这正应了诗圣杜甫的那两句名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的,人生那里全是春风和煦,艳阳高悬?难免会茅屋遭雨,恼人心怀。这就要看我们怎样去看待,怎样去面对了。只要我们拥有作者那样的胸怀,坦然处之,随遇而安,安贫乐道,那么,还有什么人间风雨不能承受,什么泥泞坎坷不能度过?文章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雨水推及自己,由自己推及世界,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描绘,形声色渲染,把一场恼人的茅屋遭受连夜的雨水袭击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情韵悠长。
  
  倾听自然
  
  龙加棣
  清晨,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倾听大自然的心跳。
  来到那被绿毯般的青草覆盖的小山坡上,用手摸青草的头,俯身闻鲜花的香,看近旁的湖水泛着微波,漫步其中,身心俱爽。
  那混合着青草与甘露味儿的气息沁入了我的心房,自己仿佛与自然融为了一体。心里不禁赞叹道:大自然,你是多么令人神往……
  我陶醉于这青山绿水之中,忽然,远处飘来一团浓烟,微风送来阵阵异味。我愉快的神经突然绷紧。这时,仿佛传来了一阵阵抽泣声。谁?我好生纳闷,便竖起耳朵倾听:“呜——呼,呜呼……”,这声音越来越近,哦!原来是风。我好奇地问道:“风呀风,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你为什么会哭呢?”风轻轻抹去脸上黑色的污迹回答道:“今天,我到了一个工厂的上空,正与蓝天和白云攀谈着,忽然,工厂巨大的烟囱吐出了巨蟒般的浓烟,向我们追袭而来。顿时,我们身上全被熏黑了,一阵窒息,我不得不一路踉跄,奔逃到这里。唉!你们人类完全只顾自己,为什么不顾大自然呢?这样下去,没有了清新的风,没有了蓝天和白云,你们会好受吗?”听了风的一席话,刚才的美好感受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丝惋惜从心底油然而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