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我非洲的“家”

作者:克里斯蒂娜.施特劳赫




  一切进展得很快,我得到了“美国菲尔德服务中心”的奖学金。这是一个国际间交换学生的组织,60个国家参加了该组织。
  在临出发前一个月,我才知道,我将要到肯尼亚的蒙巴萨去。我从法兰克福乘飞机一直到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后改乘汽车,整整走了一天才来到了位于印度洋沿岸的蒙巴萨。这个城市就在紧贴岸边的一个小岛上,肯尼亚最大的港口就在这儿。
  阳姆利亚——我的四个“姐妹”中的一个,来汽车站接我。我在蒙巴萨的家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在肯尼亚有42个非洲部落,另外还有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哥阿人(印度人和葡萄牙人混血儿的后裔)。我们“家”住在蒙巴萨旧城的一座有200年历史的古老的木头房子里。吃的饭都是放在火堆上烘煮的。当我们“家”的电冰箱出了毛病时我们借用了邻居家的冰箱10个月之久。像这种事情在我们德国是无法想象的。还有一些别的事情也是这样。例如,在大街上,小孩们围着汽车跑来跑去;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敞开着大门,这样,路过的邻居都喜欢探头进来问声好。有几个陌生人看见我白白的皮肤和黄黄的金发,都以为我是个得了白化病的黑人呢!因此,我请我的“爸爸”和“妈妈”给我买条“布依”,就是穆斯林妇女上街时头上戴的黑纱巾,我可不想让人觉得我是一个游客。在这个“家”里凡事都要从头学起。
  我学会了怎样进屋向人问好。人们走到门口时要把鞋脱下,然后进屋去,先吻最年长者的手,先男人而后妇女,同时,嘴里还得说:“我拥抱您的脚。”这证明,非洲人是多么尊重老年人。
  有一天,有客人要访问我的一个“姐姐”,来者是两个美国女孩。我的“母亲”让我陪她们一起去亲戚家,“母亲”还让我向亲戚转告一件事。一下子,—切又变了个样。现在我成了蒙巴萨人,而她们却是我的客人。我表情、举止都很自然得体。我懂得当地的规矩,也会说斯瓦希利语。亲戚家的邻居就像对待当地人那样对我打招呼问好。当我们三人来到了“奶奶”家时,“奶奶”对我说:“现在你已是自己人了。”我听后感到幸福极了。
  在肯尼亚,学生上三个月的学就要放一个月的假。这里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徽和校服。每个学生都很为自己的学校感到自豪。学生每天早晨上课之前要唱一支歌:平常唱宗教歌曲,星期一唱校歌,只有周末才唱国歌。
  在肯尼亚,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哈拉姆贝”,意思就是“大家共同努力”或“大家为一人”。大家用“哈拉姆贝”精神共同帮助一个人。比如说,一个学生想上大学,可是他没有钱,只要他召开一次“哈拉姆贝”大会,将自己的困难告诉给大家,所有与会者都会倾囊相助,有多少钱都会拿出来。
  可以说“拉玛丹”——斋月是对我的最大考验了。在斋戒开始前几天,我们“家”就对我讲了斋戒的事。我的“姐姐”甚至还说:“对克里斯蒂娜可得留点神,她从德国来,对斋戒会很不习惯呢!”但是,我想我一定能挺得住。我也整整戒斋了一个月,从太阳出山到太阳落山都不吃、不喝、不吸烟,嚼口香糖。我真为自己能坚持下来感到非常骄傲——我们“家”也为我感到自豪呢!
  我在陌生的世界里整整住了一年,没有一个人从德国去看我,我只是在回到德国后才见到了我真正的父母和姐妹。
  现在,我回来已经一年多了,我觉得自己看问题与从前不一样了。我变得比较能够理解人了,对生人的偏见也少了一些,我还觉得生活中的许多小事都是很重要的。我现在仍然有两个家,一个在德国,一个在非洲。
  
  [推荐人语]
  
  从生活优越的德国,到了条件简陋的非洲,小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反而积极地去适应和融入这里的生活,难怪她会在一年的时间里收获那么多!那些遇到困难就皱眉头的朋友们,是不是也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一些启发呢?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