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以写悬念情节见长的作家:张之路

作者:柴晓山




  《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的作品故事性非常强,基本每一个作品都有个漂亮的故事,到了结尾才揭示谜底,所以有许多悬念在里面,故事情节非常揪心,不看到最后,还放不下。他的作品镜头感很强,非常有动感。今天让我们打开他的一部反映校园生活的长篇力作——《第三军团》,走进它的悬念情节及动感故事,领悟作家张之路的创作造诣。
  
  [作家档案]
  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诸城。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在中学执教10余年。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剧兼文学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著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暗号》及同名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空箱子》《在楼梯拐角》《静静的石竹花》,中篇小说《螳螂》《有老鼠牌铅笔吗》,中篇童话《还魂记》《我和我的影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坎坷学校》等。《第三军团》曾获中国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
  
  [情节简介]
  嫉恶如仇的高中生骆强、陆文虎、常振家、刘天人和鲁湘舟打着“第三军团”的旗号,进行一系列惩恶扬善的社会行动——在汽车上惩治公开抢劫的流氓,打击在火车站勒索乘客钱财的个体运输户,追查以贩卖黄色书刊起家又制造假酒假药的“众生贸易公司”……这既引起了恶势力的恐慌,也引起公安机关的注意。线索集中到了辅民中学,校长顾永泰不明真相,为追查“第三军团”,指派新分来的大学生华晓扮成学生打入他们中间……于是,一幕幕险象环生、可歌可泣的戏剧上演了。
  作者以假定性很强的情节设计,揭示了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现实的社会人生与青少年学生的命运,成功地揭示了19世纪80年代社会环境和矛盾构成的复杂性、动态性,塑造了当代青少年的英雄形象,谱写了当代青少年的正气之歌、理想之歌。
  
  [作品选读]
  
  公共汽车上的较量
  
  汽车马上就要驶到卧虎沟站了,汽车已经从快行道上驶出,向车站滑行……
  揪着作家衣领的小流氓并没有放开的意思,仿佛他揪的不是一个人的衣领,而是公共汽车的扶手。
  他的右脚被什么东西猛烈地撞击了一下,然后是右脚向左脚靠拢,完成一个可笑的立正姿势,然后两脚会齐一起向左冲去,然后再像个木桩子似的,重重地摔在地板上。
  作家被一只手拉着离开了主战场。事后,作家眼睛浸满泪水对别人讲,那一瞬间,陌生人的手所传来的温暖使他永生难忘……
  两位流氓战友急促地抬眼四望,他们看见一个小胡子。一个年龄稍大一些的流氓想说“你是哪儿的”,刚刚说了个“你”字,就觉得眼前有个东西一闪,还没来得及招架,下巴已经重重地挨了一下。他闹不清攻击他的到底是拳还是脚,只觉得眼前腾起了一层白色的烟雾。
  公共汽车上顿时大乱。
  司机打开车门,乘客们争先恐后地逃下车,汽车上立刻变得非常宽敞。
  此刻战斗已经进入了最危险的阶段。
  三个流氓脸上虽然全都带着血,但他们发现眼前并非千军万马,对方也没有声明“我是警察,放下武器”之类,不过是一个长着小胡子的小青年,而且还是赤手空拳。
  流氓一起从腰间拔出刀子,向小胡子扑去……
  偷儿兼流氓们已领教了小胡子凌厉的攻击。因此,尽管手中有雪亮的匕首,也不敢贸然前进,更不敢单打独斗。
  他们自然地横成一排,平举着匕首,一步步从车中间的大通道向前迈进。小胡子也一点点地向后撤退。
  “快给他打开前门!”车底下人呼喊着。
  眼镜迟疑地将前门打开,这次没有再关上。
  汽车司机是个30多岁的壮汉,一看那模样就知道他属于他不惹人、别人也休想惹他的那种人,刚才车上发生的一切,他都看到了。
  可是现在,他被眼前这个非常年轻的小伙子感动了,一旦感动,激愤就像滚烫的液体在他身上翻腾。
  那么多人都不敢管,他小小年纪就敢挺身而出,是个男人!比自己强!这年头这种人不多,死了太可惜了……
  司机默默地打开司机室的门,重新跳上车,从座位底下抽出一个一米多长的摇把儿,脸朝车里,横着身子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他准备一旦小伙子退到这里,他就用摇把儿抡过去……后果,他已全然不想……
  就在这时,只见小伙子向前向上猛地一跃,两手像长臂猿一样分别抓住车厢的左右两根扶杆,紧接着他的身体就像闪电一样地荡了起来。他的双脚与扶杆几乎平行。两只脚就像两只出膛的炮弹向前直冲过来。
  三个流氓根本反应不过来,还没待手臂挥动,其中两个人的脸上已经开了花。这两脚可不比刚才,直踢得他们晕头转向,口鼻流血。余下的一个流氓正要寻找目标,一只脚恰好踢在他的手腕上,刀子击碎了玻璃,飞了出去。
  三个人已经不知前后左右,也不知是进是退。
  小胡子两手仍然紧握扶杆,两腿轮流踢打,身子一纵一跃,就像森林里的猴子一样攀援前进。前进中,那两只脚高可以踢倒车顶,垂下来可以踢到蹲在地上的人的全身。
  三个小流氓被踢蒙了,只会嗷嗷地乱叫。到此,他们才明白,这个公共汽车并非他们三个人的世界。他们真正遇到了“武林高手”。
  流氓们陆续爬起来,向后边跑。
  车门关上了,几个流氓没有出路,于是抱紧脑袋,一屁股坐在地板上。居然哭喊着说:“哥们儿,饶了我们吧……哥们儿,饶了我们吧……”
  小胡子和眼镜对视一下,一起走下车门,人群“哗”地围了上来。
  “小兄弟,好样的!”
  “小兄弟,留个姓名吧!”
  绝大多数人只是激动地看着,不知说什么好。
  作家拼命地挤到前边,拉着小胡子的手:“小兄弟,留个姓名吧!”
  眼镜不说一句话,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卡片塞在作家的手里,然后不客气地挤开人群,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跑去。
  作家拿着卡片走到路灯底下,仔细观看起来。看着看着,他的眼睛湿了,两滴热泪夺眶而出。
  他的周围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许多不肯走的人。外圈的人不满地喊着:“给大伙念念!”
  作家竭力克制着自己,激动地说:“……七尺男儿不为民,愧对父母枉为人,世间自有正气在,路见不平有须眉……第三军团。”
  沉寂片刻之后,周围响起了极其热烈的掌声,那掌声带着人们心灵的呼唤。
  (选自《第三军团》第六章,文字有改动、篇幅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真情回味]
  这个打斗场面独具特色:形象塑造点面结合,“点”上的栩栩如生,“面”上的充满个性;遣词造句突出术语,以照应题目;字里行间渗透主题——“第三军团”惩恶扬善,使坏人恨之入骨,闻风丧胆,而好人则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超级链接]
  
  作家心语
  
  1.我小时候的阅读视野挺窄的,可看的书奇缺,基本处于抓到什么就看什么的状态。但家里一直有一种敬惜字纸的氛围,比如爸爸用毛笔写稿时我总是静静地走开,不闹,就经常被大人夸奖为懂事。妈妈经常给我讲民间故事,爸爸讲华盛顿的故事、瓦特的故事,讲北京的赵登禹路的由来,这大概是我认字以前读的无字书吧。
  2.印象中我的大量阅读开始于我们家胡同口的小书摊。那儿的书大部分是武侠小说,坐在那儿花一两分钱就能看一本,《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小五义》都是在那儿看的。当然也有现代内容的书,但现在已经没有印象了。
  3.我的另一个阅读起点是父亲的朋友李大叔寄存在我们家的一个柳条箱。那箱子老放在走廊里,我路过它时总有一种发现秘密的好奇心,有一天,我终于把它打开了:里面全是书!英文的数学课本,《北京风物志》,还有好多神怪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