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反思古代时风:三寸金莲

作者:李 雪




   你有没有见过裸露的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听起来很美,很神秘,有尺寸、有形状,既然比作莲花,自然还有一种香艳的意思在里面,简直像色香味俱全的一盘好菜。
   然而,你见过真的三寸金莲没有?
   我见过。
  奶奶幼时裹小脚,解放后虽然放开了,但骨头已经畸形,不能恢复。
  那简直不能叫作脚,十个趾头都扭曲并拢,形状模糊,蜷起如拳。裹脚布一层层放开,满目疮痍,不忍卒睹。而且听说,以前小姐的裹脚布难得打开,所以会有脚气,臭得很。
  那么,被文人墨客恭维了若干朝代的三寸金莲美在哪里?
  据说是因为裹起脚后,女孩们走路的时候重心不稳,拂摇娇弱,更添柔美之姿,惹人怜爱,故而流行。其道理,与病梅相类——人们将梅花树扭曲砍斫,使其有病态美,是一样的用心。
  本来以为裹脚是民间腐儒的陋习怪癖,没什么源头的。没想到冤有头债有主,一日翻检故纸堆,还真被我找到了它的创始人——竟是那个词赋清奇的亡国之君、歌舞天子李后主。
  南唐后主李煜虽然短命,却因为一阕“春花秋月何时了”而为世人熟知,小周后手提金缕鞋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只不知,这金缕鞋,是否就是那三寸金莲的鼻祖。
  据野史载,李后主一日心血来潮,亲自为宠妃缠足,以丝帛绕成新月形,使宫女扶持绕花阶行走,步态摇摆,弱不胜衣。宫人以此为美,为了争宠,纷纷效仿。时人学之,遂流行于豪门大户间,成为一时风尚——这使我怀疑亡国是一种报应,凡是违背自然的作为,都会上干天和,本来因为李后主的文采颇为惋惜怅憾的,现在也不要再同情他了。
  只是南唐虽亡,弓鞋却盛行,此风拂过宋明,一直延续到清朝,虽然民间仍然以脚小为贵,但是清宫统治者已经意识到这不是美而是弱,严禁宫中后妃缠足。
  近年电视剧古装风盛极一时,清宫戏层出不穷,开口额娘,闭口格格,导演卖弄化妆精致,往往特写裙摆下三寸金莲,下蹬花盆底,行走时故作摇曳之态。岂不知大谬不然。满人在马上得天下,非常重视骑射,即使女子,也都会定期参与挽弓行猎,裹了脚,可怎样上马呢?又不见有三寸马靴。
  而花盆底与弓鞋,也完全是两个概念。弓鞋一般为木底,底长三寸,缎面,面上绣花;花盆底鞋也是木底,却是底高三寸,呈花盆状——虽然都是三寸宫鞋,然而此三寸非彼三寸,宫鞋也并不等于“弓鞋”。
  北宋末年的弓鞋,盛行用两种颜色的布料拼作鞋帮,针脚绵密,两色杂陈,有个名堂叫作“错到底”,颇有意趣。——幸亏没有一直错到底,解放后,女人终于扯下劳什子裹脚布,恢复天足了。芭蕾之母伊莎伯拉·邓肯以为西方妇女的解放从脱衣开始,发明了羽毛衣;而我以为中国妇女的真正解放则自扯掉裹脚布开始,是另一个层面上的羽毛自珍。
  不过如今女子的高跟鞋也不止三寸,马虎点,也勉强可以称之为三寸金莲吧?
  【整体评析】追求美是值得肯定的,但失去自我的甚至是摧残人性的人造美,也是值得肯定的么?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文章由古及今,感悟的“点”虽小,但引起读者继续感悟的思考之线则很长,很长……
  
  【细细品味】
  
  设问起笔,引人思考。
  刻画形象,突出特点,揭示其丑。
  剖析变态心理。
  追根溯源,揭示丑陋文化久远。
  点明宫廷时尚转为社会时尚所带来的悲剧——亡国。
  引申到影视剧中的设计,明批影视剧的失实,暗指这一丑陋文化的延续。
  末一句反问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