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世界杯上的马弁服(节选)

作者:王晓玉




  凌晨,从床上挣扎起来打开电视机,为的是观摩“世界杯”的最后一场争斗。不意先欣赏到了300位名模的时装表演。都是些美女精品,各种肤色,来自于五大洲四大洋的,由巴黎一流的时装设计师打扮好了,展示给大家看。倒也是另一种“世界杯”。只是这样的设计,并非首次。当年意大利作东道主时,就这么原创过,而且是放在开幕式上的,博得了一片喝彩。法国人步的只是后尘。
  正赏心悦目着,忽闻播音员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名模忝列其中,一个是吉林的,一个是上海的。绿茵场挤出了我们的男人们,T形舞台上总算还留下了两位中国女子,也算是幸事。于是一下子便抖擞了精神。
  没想到眼前却闪过了两个清朝马弁式的形象。
  红色的尖顶三角帽,虽无顶珠和尾缨,还是一望而知那构思的灵感来源于爱新觉罗氏。宽博的大袖长褂外,罩了背心,更是得益于清代服饰之精髓。黑色细脚裤,像是马弁隶卒系了绑腿。最抢眼的是背心上一个大大的圆,鲜红色,占胸正中位,若是再写上个“勇”字,那就大可提了一面镗锣上戏台去吆喝,或是跪到老爷的马前去充当马蹬垫脚石了。
  呜呼,我们的美丽名模,被装扮成清王朝的马弁模样,亮相在20世纪末的世界性聚会上!
  从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清王朝的覆灭,距今已近90年了。90年,差不多是一个世纪。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纪,与整个世界在这一个世纪里的突飞猛进相呼应,中国的变化也一样堪称翻天覆地。且不说孙中山倡导了“三民主义”,全民割除了垂于脑后200余年的小辫子,且不说中国人历经八年抗战,参与了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且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荡污涤垢的种种努力,且不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巨大变化,且不说核试验,且不说火箭的升空,就说服饰罢,就说女人的妆饰罢,就说那T形展示台上的时装和大街小巷中的便服罢,色彩是何等缤纷,样式是何等丰富,民族化的典雅优美,国际型的新潮前卫,哪里还能觅得那种上一世纪、缀了“勇”字的、专供马弁隶卒穿戴的下三烂服装的遗风和阴影?
  偏偏还是让洋人以此作为中国女子该穿着的时装演示给了全世界看!
  给全世界看这次时装表演,会不会是确定了复古主题?
  并不。
  满目新潮前卫的服饰,总体格调非常现代。色彩、剪裁、乃至质材都夸张,都先锋,离现实很远。有如同魔方般的大色块组合的,有透明到纤毫毕露的,有几乎一丝不挂的,还有用五彩羽毛连缀堆积而成,甚或用两大块硬料制成了上下两只和平鸽以遮体的。设计的主旨显然是展望未来,强调理想。即便出现了若干长裙曳地式的怀旧式样,也大多典雅,很淑女,很贵族,追求的是雍容气度,没见到一个戴了18世纪使唤丫头的花边小帽,或是反串了中世纪之奴隶仆役角色而着了短打上场的。
  给全世界亿万观众欣赏的“世界杯”时装表演,会不会本来就想体现出各民族的着装特色?
  更不。
  数百套服装组合出的是全球化趋势,设计者并不在意肤色、民族、国别之异。场内见不到被公认为最富有地域和民族特性的服饰,没有不穿内裤的苏格兰格子裙。没有大宽帽沿的西部牛仔系列。没有东南亚沙笼。没有夏威夷短裙。没有日本木屐。没有毛利土著的斑斓纹身。三百佳丽无论着裙着裤,无论短衣大摆,服装所蕴含并浓浓透出的情趣格调,国际性绝对压过了民族性。于是,迈着专业化步伐满场转着扭着的佳丽们,显示出了惊人的相似。除了她们的肤色,人们几乎难以辨别出每个人来自于哪半球哪方土地。唯我们那两个除外。因为那胸前一个大圈、头顶一个三角的马弁形象,实在是太富有特征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服装的设计者是个天才。
  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清朝服饰的最重要的特征。
  他以最为简练的构图描绘出了他对中国人的感觉。
  他将自己的感觉演绎得很准确。
  对中国人的感觉依然停留在100年前的清朝阶段,不只是这两套马弁服的设计者。
  ……
  有时候,别人的误解是自己造成的。
  我想起了前不久克林顿的访华。他带来了一个庞大的访问团,其间不但有国务卿和财政部长,而且还包容了他那合众国内的很重要的各行各业的首领。此举显然是为了切实的交流,无疑是明智的。
  但更让我赞赏的,却是我国对他前后一周旅程的安排。如果以最粗疏的语言来叙述我的理解,我以为,西安的大唐入城式、秦代兵马俑,展示的是中国最鼎盛时期的历史;北京的最高层会谈、记者招待会、大学演讲坛,让客人体会的是当下中国政治的现状;而上海的证券公司、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以及与凭借着当代消费者意识以打假为己任的王海的座谈,则是使来客们亲眼目睹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是,虽然短短一周的走马观花未见得能树起哪块里程碑,但那位随行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回国后即发表讲话说,美国不但应该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而且,任何阻碍中美进一步交流的行为,其实都是不利于美国自身的。
  只有交流,才能使认识更接近真理。
  一般说来,在世界杯这样的举世瞩目的大型聚会上,在盛大的闭幕演出中,我们美丽的姑娘也占了两个名额,宣传媒体本来是会大书特书、大谈特谈、大炒特炒的。有意思的是,一旦人们看清了那两袭清朝马弁服,心照不宣似的,各式媒体各位最热衷于倩女俊男花边新闻的炒手,竟就一律报之以漠视和忽略,全国上下对此一片沉默。反常的沉默,表示了自觉的不屑和否定,我们的国人,毕竟是清醒的,有自尊的,而且是大气的!
  【整体评析】世界杯,已演变为全球人们生活中的“时尚活动”,球迷谈世界杯,不爱足球者,也情不自禁对世界杯略谈一二。由世界杯进而扩展到其他大大小小的足球赛事。现代人,生活紧张,工作节奏快。通过赛事放松心情,舒解压力,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休闲主导。世界杯开始时,音乐演出、时装表演等艺术展示活动,又成为“世界杯”举办时的“时尚活动”。或开幕式、或闭幕式,始终为全社会关注。本文所论的对象,就是名模“时装表演”。是就“时装表演”这一活动进行评议吗?又不是。截取表演时的“两个清朝马弁式的形象”,引出对“新潮前卫的服饰”的议论,引出对以怀旧示丑为内容的时尚影视作品的议论,进而对文化风标的剖视,对文化心理的探究,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因此本文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化时评”。写作特点有二:一是抓住时尚热点现象,引出深刻的文化话题。时装表演,是时尚;世界杯上的时装表演,自然又是时尚中的热点。这个热点究竟反映了什么?有怎样的文化底蕴?这是作者重点剖析的地方。二是左右钩连,旁征博引,不断开拓剖析空间。“复古”,是这次时尚活动的“主题”吗?不。眼前所见的,主流是“新潮”。“对中国人的感觉依然停留在100年前的清朝阶段”,才是丑陋文化心态的真正原因!评议的重点以展示中国过去丑陋形象为时尚化追求的创作心理及其严重的危害性。评论之后,强调“交流”的重要,强调国人“清醒”与“自尊”的可贵。这样纵横捭阖,文章内容不仅有了深度,也有了广度,思想冲击力十分巨大。另外,文章语言的讽刺性值得体味欣赏。
  
  【细细品味】
  
  点明世界杯上“时装表演”一事。
  “没想到”一句表示惊异,独立成段,以示强调。
  具体刻画形象特点。
  感叹,更是哀叹。
  概括叙述历史变迁。
  概括展示当代表演实况。
  概括全球化趋势
  以上三处概括到此小结,证明这种设计的荒谬。
  落笔于交流,旨在揭示文化导引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