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学习语言让我们乐在其中

作者:郝 蕾




  根植于传统文化,但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拥有科学的眼光,但不盲目地追随“洋理论”。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的每次发言或者讲课都会感染在场的每个人。今天,我们的记者特地邀请他为《语文世界》的读者“上一堂课”,他会给我们讲些什么呢?一起来听听吧!
  (编 者)
  全国中语会年会的会场里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洪镇涛老师正在这里进行他的大会发言。和他以往的任何一次发言一样,在场的每个人都被他时而灵动飞扬、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迂回低沉的语言带进了神奇、美妙的汉语王国,和他一起沉醉其中。会后,我邀请洪老师就语文学习的问题,对我们《语文世界》的小读者谈谈他的看法和建议,洪老师爽快地答应了。
  《语文世界》:洪老师,每次听您讲课或发言,都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激动不已,能谈谈您是怎样热爱上教师这个职业,继而成为一名受大家欢迎的特级教师的吗?
  洪老师:说老实话,年轻的时候,我也有很多想法,并不是一心一意想做老师,或者说我最初的志愿并不仅仅是想做一个中学教师。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教师工作的熟悉与了解,我渐渐开始热爱教育这项事业,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总装车间,我看到不到一分钟就有一台汽车完成组装、下线,而这个过程中,每个工人只是在单调地重复着同一个工序。回头想想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工作的对象是青少年,是生龙活虎的人,我们的工作与那些工人相比,应该是生动,有趣,也极具挑战性的,我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这个工作。40来岁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有很多大学要我去工作,但仔细考虑之后,我还是坚持留在了中学。
  《语文世界》:您的发言和讲课曾多次引起轰动,叶苍岑老先生也曾评价您的课“上的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体现了语文教改的方向。”那么在学习语文或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您是不是也曾有过困惑呢?您又是怎样解决这些困惑的呢?
  洪老师:我做学生时很喜欢语文这门学科,但是我不喜欢语文课,主要原因是语文老师不能吸引我,把原本有趣的内容讲得很枯燥。刚当老师的时候,我也用老办法教学生,效果和我的老师的课一样,不能吸引学生,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此,我很苦恼,进行了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我想了两个办法:一是“添油加醋法”,想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二是“节外生枝法”,想通过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时间一长,学生又回到了昏昏欲睡的听课状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开始进行探索,从文革中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改革开放后,条件允许了,我就专心来做。这样也就有了20世纪80年代“变讲堂为学堂”、20世纪90年代“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教改思路和实践。
  《语文世界》:从您的教改经历和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您一直把语言的学习作为语文课的重中之重来强调,能给我们的读者具体谈谈吗?
  洪老师:语言是语文课的根本,它体现着语文课的个性,在语文课的多重任务中,语言学习是根本任务。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每个人在上小学之前,基本的词汇、语法、修辞都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应该更注意去直接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受到这些精美的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价值判断、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而不是热衷于语法、修辞、逻辑及文字学、文章学的知识。我主张让学生在 书声中积累语言材料和习得语感,这对学生人格和心灵的积极影响,不是教师的空洞说教所能比的。对这个问题,我曾做过一个比喻:一篇篇课文好比一盘盘美味佳肴,端上了桌子却不让学生动筷子吃,而是喋喋不休、煞费苦心地用讲菜的知识代替吃菜。天长日久,学生不饿得面黄肌瘦才怪呢。
  《语文世界》:刚才,您谈到了积累语言,我想阅读应该是进行积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那么您能就课外阅读给《语文世界》的小读者提一些建议吗?
  洪老师:课外读物对中学生而言,我认为可分为下面三类:第一类是不但要读,还要“吞下去”的,我所说的“吞下去”,就是指背诵。一些精美的文章、精粹的语言,即使暂时不能做到透彻理解,也可以先去背诵。比如精选的唐诗、宋词,精美的小古文,以及现当代的好文章。这些东西虽不能立竿见影,马上提高考试成绩,但它是“维生素”,比能够马上产生热量的“大鱼大肉”影响更长远。第二类是需要精读的。初中阶段应该熟读一些名著、名作,尤其是传统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提升人的文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读这一类作品时要做笔记,必要时还要反复读。第三类是要去广泛涉猎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一些报刊杂志,同学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多读,这样做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阅读的兴趣。
  谈到积累语言,我还想提醒一下广大的中学生朋友,不要用看电视来代替阅读。虽然两者都可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都可以积累语言,但是:一、电视的内容很杂,良莠不齐;二、看电视基本是被动接受,但阅读就不一样,要选择,要大脑参与,是对自己的锻炼;三、电视是以音响、形象的东西代替文字,这样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文字给人的想象空间,让人无法去品位、咂摸语言。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读书上,而不是看电视上。
  记者:谢谢洪老师接受我的采访,我代表《语文世界》的全体读者朋友祝您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相关链接
  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语感教学法
  “四步”即语感教学的四个环节
  第一步,感受语言,触发语感。让学生通过听(听范读)、看(默读)、读(朗读)、说(复述)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体裁、文章的风格、文章的情感、文章的质地、文章的气势和文章的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感受。
  第二步,品味语言,领悟语感。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
  第三步,实践语言,习得语感。指导学生开展朗读重点段落,交流感悟心得,撰写语感随笔,完成课后有关揣摩语言的练习等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
  第四步,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全篇或重要语段),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四法”即语感教学的四种方法
  1.美读感染法。根据文章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朗读出来。
  2.比较揣摩法。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
  3.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4.切己体察法。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七课型”即语感教学的七种课型
  1. 语言教读品味课。选择语言典范、语感因素强的重点篇章,指导学生品读、体味。这种课型有“教读”性质,教师要作示范性的语感分析,要向学生传授品味语言的方法。
  2. 语言自读涵泳课。选择语言比较典范而难度不大的篇章,组织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自己去作语感分析,自己去写语感随笔。
  3.语言鉴赏陶冶课。选择语言典范的文艺作品,采取多种形式,如听录音、看录像、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组织评论发言等,让学生鉴赏语言,陶冶情操。
  4.书面语言实践课。除了课本所列的作文训练,还可与课外活动结合,另外设计适应社会需要的书面语言应用训练。
  5. 口头语言实践课。与“活动”课结合,设计创设情境的口语交际训练。
  6.语言基础训练课。包括课本所列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及相关的技能训练。
  7.语言能力测评课。包括平时的单项测评和阶段性的综合测评。测评偏重于语言能力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