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原来,背诵也要讲究方法

作者:胡明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是语文学习中一个不可小视的环节,如何积累则是困扰很多同学的一个难题,对此,湖北特级教师胡明道教给她的学生们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名师在线”栏目将在本期和下期请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这些会令大家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主持人: 雨 田
  “唉!这课又要背,有什么背头嘛!我又不是女孩子,哪里背得下来!”小虎每逢遇到背书,就长吁短叹。小明说:“现在颁布了《课程标准》,强调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背诵吗?”小龙则担心背这么多,脑子会不会破。小慧让他们找找规律,找找方法。小建却说:“学习就要勤奋,来不得半点花样。这背诵,主要还是多读。古人不是说‘熟读成诵’吗?”小慧也说不清楚了,走,去找胡老师!
  胡老师笑眯眯地接待了来客:“看来,你们思维挺活跃,围绕一次背诵,便产生了这么多想法,你们这是在探究如何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如何记忆、背诵两大问题哩!”
  你们都知道,知识的获得是需要“积累”的。积累,就本义而言是“事物逐渐聚集”的意思,在这里特指基础知识的聚集。如果说,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积累,那么,作为“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语文课程就更要注意积累了。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段话以“山、渊、至千里、成江海”作比喻,说明了积累一点点小事物“土、水、跬步、小流”的重要。积累的方法很多,而背诵名篇佳段便是重要手段之一。小明很不错嘛,还知道《课程标准》对教与学有新的要求。但是,你是否还没能全面地理解“课标”呢?《课程标准》指出,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也就是要关注三个“维度”,缺一不可啊!
  再说,知识与能力之间也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的,《课程标准》中就特别强调了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又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开发创新能力。什么是知识呢?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这是产生能力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有了知识,不一定等于你有了能力,但没有知识,是决不会凭空产生能力的。关于这一问题,今后大家在学习实践中还会逐步有所体会,有所认识的。
  明确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重要的,那就应想办法多积累知识。有人说:“记忆是知识的仓库,”这话很有道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B·品菲利德认为,记忆是“复现和辨认所学习或经历过的东西的一种能力”。这种记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记忆,可以积累各式各样的知识;通过记忆可以使人的才能不断地形成和发展,并用以指导实践。19世纪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人的一切智慧财富都是与记忆相联系着的,一切智慧生活的根源都在于记忆。”由此可见,记忆力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多么重要啊。至于小龙的担心更是没有必要的。据科学家研究,人脑的记忆储存总量高达1012—1013比特(一个储存信息的单位叫1比特)。人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5亿本书籍的知识总量。这说明我们的大脑潜力还大得很。小虎认为自己是男孩子就一定不善于背诵,这种心理障碍也是没有根据的。怎么样,认识能统一吗?
  那么,如何背诵呢?是否如小建所说,只能死背呢?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背诵无方法可言。来,我们看看以下几种方法是否有用。
  1.分析背诵法。多读、死读固然可以背得出来,但是,如果能对所背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你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我们以其中的第二段为例,全段约270多字,若不加分析死背,可能需要三四十分钟,但如果仔细进行分析,你会发现很有趣的规律:全段共有四层,呈递进关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前一层讲了7种事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后一层也讲了7种事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盒子。前一层是先静物后动物,后一层刚好相反是先动物后静物。再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前一层是4:3,后一层恰好也是4:3。怎么,小虎是否觉得兴趣来了?我建议你先记这十四种事物,然后再记各自的修饰、述说成分。对于后一层的两个重点事物:斑蝥、何首乌集中精力读三遍,然后按十四种事物顺连背诵,估计只需用10分钟。
  2.标点背诵法。有些文段还可凭借标点进行背诵。如《岳阳楼记》第二段,“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一句是提挈,后面用的是冒号。从“衔远山”到“气象万千”中间有一个分号,并列“水势浩淼”和“气象万千”两个层次。接着是两个短句,一句总结上文,一句照应第一段。以后几句一逗到底,说明“览物之情”因人而异。记住了标点,就记住了思路,背诵也就得心应口了。
  3.特征背诵法。这里指抓特征语言的背诵法。如我在背《天上的街市》时,就抓住了五个含“定”字的特征性词语,开始背时全都背成了“定然”,后来我又注意这五个词同中有异,1、2、3、5是“定然”,而第4个、即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定能”,当然,我还利用了它后面的一个“够”字来记,这样再背就没错了。
  4.衔接背诵法。有的同学在背诵时爱在层次衔接的地方卡壳,解决的办法是将各层次间的衔接词先拎出来记熟,然后再背诵。
  小虎,记住了背诵的窍门吗?小虎点点头,喃喃自语道:
  “背课文,别焦躁,创造方法找门道。分析理解最要紧,‘特征、衔接’也是窍。”
  “怎么,小建,你还有问题吗?”小建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有些要记的知识不是名作、精段,又没有内容、意思可分析,怎么记呀!我的记忆力生来就很差,学什么,忘什么,怎么办呢?”
  我们并不否认人的素质有天然差异,但是,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是有潜力可挖的,而且,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办法来增强自己的记忆力,除了刚才所说的理解记忆法以外,小建,你还可试着从以下几方面锻炼一下自己的记忆力。
  1.分类记忆法。按照所记内容的性质、特征分类进行记忆。如:对作家,可按文学史年段分类,可按其长于某种体裁的作品分类,如韩愈是散文家,李白是诗人等等。这样既能掌握共性和个性,又能掌握他们的相似点和相异点,记起来不致混淆。
  2.相似记忆法。按照所记内容的相关和相似的特点进行记忆。如:汉语知识中,短语与复句、句群的分类类似,这些知识可以合并记忆。这样,就可将“厚厚的”知识记“薄”了。
  3.对比记忆法。按照所记内容的对立矛盾关系进行记忆。如词汇中的反义词,文言词语中的古今词义差异,均可采用这种方法记忆。
  4.提要记忆法。抓住所记内容的重点和关键进行记忆。如:鲁迅是一个重要作家,他的生平,老师讲得很多,我们应抓住以下“重点”记忆,“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浙江绍兴”“1881—1936”及选入课本中的作品名。
  5.兴趣记忆法。联系某些使人感兴趣的内容,如故事、趣事等进行记忆。如很多成语包含着有趣的故事,如果记住了那个可笑的东施的故事,成语“东施效颦”还会忘记吗?
  充分运用你的记忆仓库吧,小建!记忆是有方法的:积累知识需记忆,“理解”“分类”挖潜力。“相似”“相对”是诀窍,“提要”“兴趣”也可取。
  
  [名师档案]
  
  胡明道,武汉六中语文特级教师,享受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师,兼任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学长式教学”始创人。为武汉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作出了两次“零的突破”的贡献:2001年论文《“学长式教学”浅论》获武汉市社会科学成果奖;2003年专项课题《“学长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专著《语文学习100窍》、论文《课堂心理流向的把握》等获国家、省市大奖30项。主编《中学作文操作词典》《新视野自读课本》《新视野课外练笔》等数十本书,著述800余万字,受邀至全国各地讲学数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