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钱儿响叮当

作者:佚名




  一句俏皮的“恭喜发财,利是拿来”(“利是”是南方的说法,在北方叫“压岁钱”),年年重复,岁岁相似。
  年关将至,又到“压岁钱儿响叮当”的时候了,孩子们都在兴奋地盼着拿到压岁钱,可如何处理好压岁钱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却成了困扰着家长和孩子们的一道难题。
   主持人:火龙果
  
  “压岁”情结
  
  民间各地除夕风俗不同,但大部分都有除夕“守岁”这一习俗——普通老百姓把钱压在枕头下就寝,有钱人则把金银放在床席下,这叫“压岁”。压住金钱,则明年元宝滚滚而来。痴儿俊女多“守岁”不睡,俗话说“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给孩子派发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过去压岁钱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礼物,少则数元多则数十元,主要是图个热闹、吉祥。但如今时代变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也水涨船高。孩子拿到的压岁钱动辄上百上千,使用不当便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于是,开始有家长在掂量了:如何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利是”百味
  
  压岁钱是讨吉利的象征,切莫将其变为成人交际应酬的工具。据了解,有了压岁钱做基础,很多中学生开始形成一种成人化的消费倾向。有专家指出,成人消费倾向是少儿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表现,然而要使他们今后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就有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盲目跟风成人化消费习惯,久而久之将造成青少年消费心理的畸形发展,不仅会干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还会助长青少年间互相攀比、爱慕虚荣的不良风气。记者曾认识一位女孩,由于父母是高干,她每年都会收到不少的压岁钱,她也会将这笔钱如数交给父母。因为她明白,这些钱实际上并不是给她的。女孩说,她挺害怕收到这些压岁钱。其实,压岁钱就是一种讨吉利的象征,但如今确实有一些成年人正在将这一传统风俗变作交际应酬的工具,这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是极为有害的。
  
  镜头一:压岁钱太少,牢骚满腹
  小明去年春节收到了800元压岁钱,刚开始挺高兴的,可到学校跟同学一比,立即泄了气,好多同学得到的压岁钱都上千元乃至数千元。回到家中,小明嘟着嘴向爸爸、妈妈抱怨:“你们,还有咱们家的亲戚都太小气了,我真倒霉,碰上了你们这些小气鬼!”
  
  镜头二:不就是一点钱吗?
  昆昆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家庭,每年他拿到手的压岁钱有上万元。节后,他请小哥们轮流吃喝一番,其余的钱也在玩乐中花掉了。老师劝导他,他还很不以为然:“不就是一点点钱吗?”
  
  镜头三:对妈妈说“不”
  美婷小时候最听妈妈的话,每年收到的压岁钱都会交给妈妈处理。可自从去年上了初中,她便开始对妈妈说“不”,“这是我的钱,该由我处理。”妈妈搞不懂,这小孩子怎么就财迷心窍了呢?
  
  镜头四:大人被压岁钱压得吐苦水
  有的成年人把发压岁钱变为成人交际应酬的工具,追求“数字最大化”令人倍感压力。“给孩子压岁钱本是图个气氛,可有的人越来越注重红包‘数字最大化’,不免给人以压力。”李先生说,春节期间,他荷包里的钞票是一张张地往外掏:除夕那天,给自己5个侄儿侄女每人100元压岁钱;初二到岳父家,妻子那边侄儿侄女的压岁钱自然也不能少,而且还要看亲戚们给的钱数多少而定,结果今年“行情”依然看涨,由去年每个孩子100元涨至200元;接下来去朋友家,自然也要给朋友的孩子新年见面礼,虽然在给钱过程中少不了客套,但钱还是掏出去了。这样,从除夕到正月初六,仅给孩子们压岁钱,李先生就支出2200元。“给孩子压岁钱,加上其他开销,过个节就得花去近万元,这对于我这个靠工资收入的人来说,真是有些招架不住。”李先生感慨地说。
  李先生仅是为压岁钱所累的一个例子,其实走亲串友的人们大多会遭遇相同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返乡游子来说,可谓感触更深。记者的一位朋友在某省城做生意,收入不菲。今年春节回家后,同样要掏腰包给亲友孩子压岁钱,几天下来,花去数千元。他告诉记者,到了亲戚朋友家,给孩子压岁钱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有时,本不想掏钱,但见到别人在发压岁钱,自己就坐不住了,只得解囊。有的场合还存在攀比心理,几位朋友聚一起时,看谁给的钱多。
  
  镜头五:孩子各有各的小算盘
  旅游、买手机、和朋友应酬等,压岁钱承载孩子诸多希望。高明是个初中生,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平时零花钱比较少,压岁钱是他主要的“收入”来源,父母对他的所得也并不收回。高明今年依然将压岁钱存入了自己的银行账户中,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存到足够的钱去北京旅游。为了这个目标,高明特别希望过年,每过一年他的“旅游基金”就会增多一些。高明高兴地告诉记者:“明年,他存的费用差不多就够了,梦想可以实现了。”
  初中生王欣一边估算着钱数,一边向记者说起了她的打算:“今年我挣了差不多2000元压岁钱,我想在开学前买部手机。班上很多同学都有手机,我非常羡慕,但又不敢要求父母买。他们不让我随便买东西,总是说初中生不需要这不需要那。我觉得,父母不了解现在的中学生活。现在同学间挺流行发短信的,所以我想用压岁钱给自己买手机。”
  
  专家视角一:更关注民俗的健康传承
  “岁”与“祟”谐音,所以过年的时候,民间通常由长辈分给晚辈压岁钱,以压住邪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对于这一民俗的流传状态,专家又是怎么看的?
  中国民俗网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民俗学教授陶立认为,现代人对“压岁钱”这一民俗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变异,比之传统的“压岁钱”意义完全走形了。
  陶教授说,这一风俗的本意并不在于让人“发财”,而是压祟、驱祟,更不是为了攀比身家之厚薄。它所表达的是长辈对孩子的关爱,是慈爱的祝福,本是带有象征意义的一种良好风俗,与金钱的关系不大。但到了今天,它似乎慢慢变成了大人们春节期间借孩子的名义向长辈和亲朋敛财的工具,互相攀比的赛场,溺爱孩子的良机。要知道孩子们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如不恰当引导,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往往当他们长大后,又会惯性地继续向同事、朋友索讨压岁钱。
  陶教授提醒家长,要避免把“良俗”变成“陋俗”,要让“压岁钱”这一传统习俗健康地传承下去,大人首先要重新认清它的意义,以平常心视之,并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铜臭味。
  
  专家视角二:让孩子学会理财
  压岁钱令人操心,是全盘没收还是交由孩子保管?压岁钱考验着家长的智慧。刘女士以前因为害怕女儿乱花钱学坏,年年都将女儿的压岁钱全盘“没收”。但女儿渐渐大了,开始对妈妈的处理手法表现出了反感,刘女士也发现这一招儿越来越不好使了。
  同是为人父母,在某戒毒所工作的王先生却坚持毫不手软地“没收”儿子的压岁钱。王先生说,他的工作特性使其深深感受到青少年吸毒情况越来越严重,而金钱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儿子已上初中,正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每年春节,儿子都可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压岁钱,以前他尊重孩子就没有收回孩子的压岁钱,但近段时间他发现儿子竟然学会了吸烟。尽管儿子对此的解释是学习压力太大,但王先生仍当机立断地采取措施,决定从今年起将儿子的压岁钱全部“没收”。“不能因为一时手软,毁了孩子的前程。”王先生如是说。
  厦门大学人口所副所长,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文振表示,给孩子压岁钱有利有弊,但他认为仍然应当给,只是同时要多与孩子沟通,消除压岁钱的负面影响。
  叶教授认为,压岁钱是利是弊,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怎么教育和引导孩子。给压岁钱创造了一个机会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教孩子怎么理财是中国家庭教育中很薄弱的环节,有的家庭规定压岁钱必须上缴,这其实并不明智。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面对理财问题。钱既然给了孩子,就是属于孩子的,让他作为决策人来花这笔钱,在过程中可以教会孩子许多东西。当然在给孩子压岁钱时,也不能毫无原则。首先,压岁钱可以给,但是不宜给太多。因为孩子的理财能力还不强,自我约束力也差,如果有太多的钱让他们使用,会助长他们一些坏习惯的养成。其次,应该引导孩子有计划地使用压岁钱,不应该盲目“出手”,例如可以用于教育储蓄、保险等有意义的投资中去。
  如今有的家庭怕孩子有了钱学坏,把给压岁钱改成给礼物了。对于这种做法,叶教授认为不必一味效仿。他举例,在美国,每年圣诞节都要给孩子礼物,但礼物很容易重复,有时候孩子也未必需要,所以节后很快就廉价处理掉了,这样孩子并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玩具或礼物,也是一种浪费。
  
  打理压岁钱小窍门
  
  共订计划
  可以根据自己收到压岁钱的多少,与家长商量后,共同制定一份使用计划书。比如用多少钱购买学习用品;用多少钱娱乐;用多少钱储蓄;用多少钱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收到压岁钱多而还没有购买电脑的同学,是否考虑给自己买台电脑?这样既体现了父母的宏观指导,又防止了自己没有计划的胡乱花费。
  
  投资理财
  为自己开一个储蓄账户。如果你已经上中学,你可以自己打理这笔钱,让你的父母做参谋。如:你不妨向父母请教银行储蓄的方法、种类、利率、计算利息等知识,或者自己上银行开设储蓄自动转存账户、买礼仪定期存单等等,这样既懂得一定的金融知识,又树立了理财观。你也可以买助学保险,或投资邮票、字画等兼具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物品。
  
  热心公益
  拿出压岁钱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可以用来为某个患重病的孩子献爱心,也可以用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上学。关键是,要明白还有很多人渴望得到帮助,要做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学会购物
  在节日里用自己的压岁钱去买礼物,是学会合理消费的好机会。首先要确定要买礼物的大致价格,假如预算超支,应该去选择其他礼物,这样,才能树立有计划购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