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8期

《湖心亭看雪》读赏练

作者:唐仕伦




  [原 文]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
  是日,更定矣,余拏③一小舟,拥毳④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⑦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⑧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 释]
  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年号。②绝:断绝,这里是“噤绝”的意思。③ :ná,同“拿”,牵引,这里当“坐”讲。④毳:cuì,鸟兽的细毛。⑤沆砀:hàng dǎng,沆,广阔无边的样子;砀,广大。⑥芥:jiè,这里是“微小”的意思。⑦白;这里是“杯”的意思。⑧金陵:今江苏南京。
  [赏 析]
  这是一篇写赏雪的小品。不到二百字,却写得情趣盎然,神采飞扬。
  开头两句交代时间、地点,看似闲笔,却不动声色地引出下文,并从听觉入手,形象地透露出大雪封湖,天寒地冻,寒气逼人的强烈信息。一个“绝”字,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似乎连空气都冻结了,人与鸟受冻,畏缩巢室,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与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下文写“我”更深人静,顶风冒寒到湖心亭赏雪巧相映衬,形成强烈反差,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第二段具体写看雪的时间、装备和雪境。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描绘了一幅湖山雪夜水墨画。作者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堤到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动静结合,层次清楚地描绘出天地茫茫,浑然难辨,物我相融的佳境。这是一幅湖山雪夜朦胧的水墨画,也是一首严冬雪夜梦幻似的抒情诗。三个“与”字,写出了天、云、山、水的动态,四个“一”’字展示了天地相融,茫然一体的美感。而“痕”“点”“芥”“粒”更让人叫绝,既写出了视觉的移动,又表现了景物渐趋于小,竟至微乎其微,让人浑然不觉的感受。使人顿生人在天地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感叹。
  作者还移步换景,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被邀勉力喝了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
  结尾作者借舟子之口,画龙点睛。舟子的大惑不解,为文章平添了无限趣味,深化了文章的意境,突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阅读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
  ②是日,更定矣( )
  ③惟长堤一痕( )
  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⑤是金陵人,客此( ) ⑥及下船( )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湖上焉得更有此人
  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写堤、亭、舟、人?
  ②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要以舟子之语来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