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8期

巧曲情节兴波澜

作者:周远喜




  三、蓄势陡转,韵味无穷
  凡读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无不为作者精巧的构思所叹服。作者在小说的前半部一再制造机会,让女主人公路瓦裁夫人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教育部长举办的夜会上出尽风头。后半部写女主人公倾家荡产赔偿项链,为偿还债务过了十年艰辛的生活。而一次意外的重逢让女主人公目瞪口呆,原来她倾家荡产,艰辛十年赔偿的是一副假项链,陡转之笔让读者也大感意外,细想却又在情理之中。
  莫泊桑、欧·享利是运用蓄势陡转的高手。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多变,就是运用了蓄势陡转法。苏比,一个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度过冬日而故意犯罪,先白吃不成砸商店。第二次白吃成功后又大耍流氓,大闹广场后又当小偷,几次故意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后来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而想痛改前非时,却莫名其妙地被判了三年徒刑。出乎意料之外的结尾,使文章顿生波澜,引人深思。这样的作家数不胜数。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欧·享利的《最好的顾客》《窗》是其中的精品。就是在百来字篇幅的小小说里,如果成功的运用蓄势陡转,同样会跌宕起伏、韵味无穷。请看:
  哪点像牛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一个纸筒,翻开,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他睁大了眼睛,紧盯画上左侧的几个小字,画从他无力的手中滑落在礼品堆上。
  画的左侧,清楚地写着四个字:“哪点像牛?”
  在如此短的篇幅里,作者三蓄其势,在高潮处情势陡转:“哪点像牛?”鞭辟入里,与前面的蓄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讽刺入骨三分。
  运用蓄势陡然要注意:一是蓄势要充分,不妨一蓄再蓄,直到悬念强化了,读者急切期待的心情达到顶点,顺热来点陡转;二是陡转的结局在要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四、一波三折,含蓄隽永
  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就得增设一点波折,使情节环环推进、波澜迭起,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其欲罢不能,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是其中的典范。
  蒲松龄的《促织》,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叙述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先写“会征促织”,成名“忧闷欲死”“惟思自尽”——此为一悲。紧接着峰回路转,因村中驼背巫的点化而得到促织——大喜。再写子毙促织而投井——化喜为悲。再写有虫于壁上,喜而收之。最后写虫斗蟹壳青——大喜,虫斗鸡——惊喜。文章情节紧紧围绕着促织的得失而展开。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到悲,悲极复喜。一波三折,曲折生动,感人肺腑。
  可以说,许多作家都擅长将文章的情节设计的一波三折。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叙写了陈伊玲的两次“考试”。“初试”时,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连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那些“苛刻”和“挑剔”神情的专家都认为“如果合乎条件的只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至此,读者以为陈伊玲录取是必然的。然而,“复试”时,陈伊玲“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录不录陈伊玲?使陈伊玲前后歌声判若两人的原因是什么?苏林教授决定探访缘由,最终弄清原委,陈被录取。整个情节一波三折,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陈伊玲和苏林教授的形象得以凸现。
  要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跌宕多姿。一方面,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适当的安排插叙;也可以节外生“枝”,在故事主线的叙述中,横生变故,使文章的叙述出现新的转机。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在酒楼喝酒,听到隔壁卖唱父母哭泣,便去询问,结果又生出一堆事来……这些节外生枝不仅使情节更加曲折,而且使故事的场景更加开阔,也看到了丰满人物形象。
  当然,作文中兴波澜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抑扬法、对比法……只要你用心琢磨,池水兴波,就可以使文章写得更有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