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无我素材运用应遵循的规则

作者:裔胜东




  生命因问而精彩
  夕阳西下,看衰草连天,游子问:家在何处?大漠荒原,看黄沙飞舞,浪者问:路在何方?浪花滔滔,看大江东去,诗人问:我在哪里?“问”是生活中、生命中最常出现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问天问地,问古问今,生命因问而精彩。
  熏香袅袅,邹忌和衣坐在藤椅上,回想着今天发生的心事;早起,看着镜中的自己,白面红唇,得意洋洋地问妻:“吾与城北徐公,孰美?”妻子头也不抬地说:“汝美。”问妾,问客都这样回答。难道真是如此吗?他一遍一遍地问着自己。忽然明白“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急入朝,向王呈说此理。
  邹忌叩问,问出了一条至理,问出了对待别人赞美该持怎样态度的问题。
  浊浪滔天,苏轼矗立在岸边,飞舞的浪打湿了他的衣襟,但迷茫的雾始终遮盖不了他的双眸,固执地向远方睥睨。就在这偏僻山地、穷山恶水里,沉沦而终了一生吗?在这山岭相隔的地方,不思进取、哀怨慨叹吗?不,不能这样放任,不能这样蹉跎。苏子不断叩问自己,然后奋起抗争,于是才有“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放;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志向;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东坡的心灵时而像大海一样汹涌,时而像湖泊一样宁静。
  东坡的叩问,问出了对待挫折时的不屑,对待沉沦时的崛起,对待苦难时的恬静。
  烽火硝烟,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百姓苦难,他问苍天,谁主沉浮?暗夜里,昏灯下,他一遍遍地叩问自己,能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做些什么?能为硝烟中的中国革命做些什么?看着受伤的战友,看着满目疮痍的山河大地,他一遍遍地追问自己:怎样让国独立,民安定,族富强,于是他不辞辛苦,挑灯夜战。于是他身先士卒,奔驰于战斗的最前沿。
  毛泽东的问,问出了对待祖国山河命运的责任,问出了对待同胞战友的义务,问出了对待黑暗时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的勇气。
  孔子曰:不耻下问,于是问出了光照千年的文化,问出泱泱大国最初的文化之根。
  问,是对生活之路的探寻,是对生命之程的遥想,是对心灵之花的滋润。
  长路漫漫,生命因问而精彩。
  该文起笔不凡,用写意的方式切入话题,连续用了三个追问,像爆竹连响,直敲人心,自然得出论点——生命因问而精彩。接着作者举邹忌、苏轼、毛泽东、孔子的事例加以佐证,四个例子渐次推进,形成合力,支撑论点。
  正因为,有自我设定的明确的观点统率,有生动的语言叙事,几则精当的历史材料便成了文章有力的支柱。
  从对以上三篇文章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真正的好文章,不是机械地看你有没有占用现实材料,有没有显性的自我表现,有没有脱离虚构的框套,而是要看你的文章本质上有没有反映现实,有没有表现生活,有没有展示自我!也就是重在看文章中有没有我之“神”在。如果虚构是建立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之上,如果别人的故事中倾注着自己的一腔热忱,如果历史材料能够准确而又充分地表现主题,我们又何惧而不为呢?
  
  裔胜东,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句容。本文编校:王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