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用学视野下的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浅析

作者:朱小军




  当然,由于语言符号内因素上下语或上下文的介入,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可省略许多内容,不必处处交代背景材料,不必刻意追求说话的准确性,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在可简略表达的同时,具有对以前言语行为的继承性和对以后言语行为的预告性。因为,面对在场的直接受话者,完成超言辞行为或语效行为更容易一些。因此,在课堂语言评价中,我们应联系学生的回答实际,结合当时的教学内容,抓住话轮中的前言后语,根据学生不同性别、不同个性、不同年龄、不同学业的差异,因人而异地进行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可能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觉,富有建设性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避免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而任意对学生进行温和的“语言暴力”。同时,我们要注意在对学生说什么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对他自己会说什么。因为当学生面对一次评价活动时,其实在心里也会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既而将好的评价结果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时应随时根据课堂情景的变化及时对语言进行调控,及时调整自己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使环境适应语言,或使语言适应环境,或使两者同时适应,以保证师生双边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语言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
  
  许多研究与实例证明,语言的使用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言语过程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讲究一定的原则,作为教师课堂语言评价这一言语行为也必须遵循语用原则,这样,才能使课堂评价语言达到良好的效果。
  1.合作原则
  格赖斯在对会话进行考察之后认为,会话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会话双方(或多方)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格赖斯称之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质的准则是指说出的话语应尽可能真实,有证可查至少是自己信以为真的话。量的准则是指说出的话语所含的信息量不太多,不太少,正合要求。关系准则是指说出的话语要切题,不说与主题、论题或话题无关的话。方式准则是指说话清楚明白,简练且有条理,避免含混和歧义。它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也理应遵循这一原则。
  合作原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是客观、公正、真实的,而不是隐讳的、空泛的、甚至不讲理的,要符合质的准则;教师的评价语言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抓住学生答语的特点,对症下药,不讲与评价无关的话,要符合量的准则;教师评价语言应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内容,结合学习内容,针对学生个别差异用简练的语言作出评价,切不可旁征博引,借题发挥,让学生不知所云,要符合关系准则;教师评价语言应紧扣学生语言,用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有条理地对学生作出评价,特别是当学生理解不对或不完全正确时,教师更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偏误在哪里、应如何理解,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富有建设性,要符合方式准则。
  2.礼貌原则
  1983年里奇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礼貌原则,指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让听话人去意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并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其礼貌原则包含有6项准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可以说,礼貌行为无处不在,是人类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语言活动同样也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也应符合礼貌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面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用好听的话,赞扬的话,高雅的话,说得出口的话来代替逆耳的话,批评人的话,粗俗的话,避讳的话等。当学生回答出色时,教师要用得体的语言给以热情的赞扬,满足得体准则、赞誉准则;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全正确时,教师要间接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加强对学生的赞扬,增加对学生的同情,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努力与慷慨准则、同情准则保持一致;当然,在课堂中也常见教师以鼓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或面对学生出色的回答,常常运用这样的话语:“老师都没想到,你都想到了,你比老师厉害多了。”“老师向你学习”“你比老师棒多了”……这些也均与一致准则、谦虚准则相一致,学生也在教师的评价中更深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礼貌为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考虑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不同的教育对象也会导致礼貌原则的差异。我们教师在运用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把握好礼貌原则,有时适当的批评比一味的赞扬更为有利。
  3.目的——意图原则
  钱冠连认为语用学对于言语交际的管制,只须两个原则便可实现。其中一个就是目的—意图原则。目的—意图原则是指有了交际的总的目的,就会在说话中将目的分解成一个个的说话意图贯彻到话语中去,交际就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没有交谈的总目的,就不可能在每一个话轮中将目的分解成为意图,于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就无法开始或中途失败。话语是跟着意图走的,有了意图,说出的话才可能产生最佳相关效果。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受目的—意图牵制的,说话就是表达目的,说话就是实现目的。可以说,目的是言语生成的原因,目的是言语发展的动力。
  在课堂中实施语言评价,目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如知识经验的多寡、表达能力的强弱、学业成绩的好坏等都影响着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理解程度,学生的课堂语言行为往往会达不到教师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学生的无言或言之不确,应循循善诱,善于将话语的总目的分解到一次一次的小的话轮之中,通过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进一步去表现,以达到解决问题、塑造学生的目的,从而有效完成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朱小军,语文教师,现居浙江青田。本文编校:程晓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