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高中语文教材处理的艺术
作者:谢学宁
一、点面结合的处理艺术
这里的“面”,指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这种处理艺术适合较长课文的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戏剧,运用这种处理艺术,能达到长文短教省时增效的作用。我们在小说和戏剧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面”上了解大意,在“点”上落实目标。这些课文的“面”就是情节。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情节,欣赏情节,概括情节,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然后选择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语段、关键内容、突出手法作为教学重点组织教学。
例如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首先让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情节:①林黛玉初进荣国府,②见贾母,③见熙凤,④见两舅,⑤见宝玉。然后抓住两处精彩点来赏析人物形象。一是赏析王熙凤的形象(5、6段):①写人物出场(语言描写,泼辣);②写服饰容貌(肖像描写,刁钻狡诈);③见林黛玉(动作描写,随机应变,虚伪逢迎);④回王夫人话(语言描写,机变精明)。二是赏析贾宝玉的形象(13、14段):①王夫人介绍(侧面描写);②肖像描写(衬托性格);③《西江月》词(概括性格);④宝玉摔玉(突出性格)。又如教《陈奂生上城》一文,首先让学生欣赏情节,感受陈奂生上城的行路与心路历程:①从乡下进城——自卑;②在车站生病——惶惑;③到宾馆住下——懊恼;④由城里回村——神气。然后选择陈奂生住宾馆前后的人物心理与行为描写作为教学重点来赏析陈奂生的善良质朴而又自私狭隘的性格,准确把握新时期初中国农民的心态。这样的处理艺术能收到节约时间,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效果。
二、理思路与抓基点两步走的处理艺术
每篇文章都有思路,思路体现在文章的层次之中。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文章的层意是最传统的教法也是最有效的教法,尽管目前有人否定这种处理方法。如果一个学生学了一篇文章,不知道文章写了些什么,不知道文章前面说了什么,中间说了什么,后面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说这些,能叫读懂了文章吗?我认为,阅读教学就要从理思路入手。理清文章思路,不但对提高理解能力有用,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有用。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前提下,教师要抓住两个基点去组织教学。两个基点指的是知识点与能力点。知识点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能力点指的是读写听说能力,具体指朗读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应用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基点的教学是学生阅读课文的一种导向,是训练语文能力的一种规范,是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我们应该选择课文以下地方来落实基点教学:①精彩词语,②关键句子,③重点语段,④典型层次,⑤突出手法,⑥难点内容,⑦主要知识,等等。把理思路与抓基点结合起来,教学一定会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
例如教《荷塘月色》一文,先让学生赏析全文,理清文章思路:①想起荷塘(不宁静),②夜游荷塘(宁静),③荷塘归来(不宁静)。然后抓住4—6段进行基点教学。知识点:①比喻——特点、作用、神韵,②描写——景物描写(角度、顺序)。能力点:①朗读——美文美读,感受画面美和音乐美;②理解——精彩词“泻”“浮”“洗”等,叠词,比喻句;③分析综合:写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写月色——月光、月影,写树——树色、树姿、树梢、树缝;④鉴赏评价——借轻淡恬静之景寄托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之情,情景交融,这些情感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处理艺术
这种教材处理方法是一种课文整体教学艺术,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得较多的一种处理方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精选课文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地阅读、思考、研讨、探究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之中。这种处理艺术的关键是要准确确定“一发”,即带动全篇的问题。一般来说,这“一发”在以下方面确定:①抓住文章的“文眼”来设计问题,如教《荷塘月色》一文,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提问:为什么不宁静?怎样才能宁静?宁静了没有?②抓住文章中心来设计问题,如教《灯下漫笔》,扣住“中国人做了奴隶反而高兴”来发问:做了奴隶为什么高兴?不做奴隶怎么样?是不是永远做奴隶?③抓住文章的线索来设计问题,如教《项链》,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项链,不赔项链怎么样?为什么会借假项链?④抓住主要人物设计问题,如教《祝福》,紧扣“祥林嫂”发问:祥林嫂为什么要二次来鲁镇?祥林嫂死在谁手里?⑤抓住主要事物设计问题,如教《内蒙访古》中“一段最古的长城”,扣住“长城”发问:文章为什么在第八自然段才出现长城?为何还要写秦始皇修长城?⑥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设计问题,如教《故都的秋》,扣住“秋”发问:写了故都哪几种秋景?⑦抓住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来设计,如教《我的空中楼阁》,紧扣“楼阁为什么会建在空中”来发问,等等。下面以教《拿来主义》为例,具体说明。我教此文时,运用“中间开花,两头并进”的教法。首先对文中三个含有“拿来”的句子进行讨论:①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礼节,说道:拿来!②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问:这三个句子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启发思维,讨论交流。从讨论第一句中引出“送出主义”的三种表现及危害,从讨论第三句中概括“拿来”主义的正反几种做法,从讨论第二句得出答案。这种处理方法真正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四、读、创、评一条龙的处理艺术
这种处理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以课堂学生的语文实践为线索开展教学活动。语文能力来源于语文实践,语文课应是活动课,应是训练课。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语文教师要把一节节语文课设计成形式多样的、饶有兴趣的听说读写活动课。活了才有动力,动了才有活力。把读、创、评结合起来,就是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教学思想。“读”是前提,读就是感受文本,体验语言,领会内容。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再读,读出语境,读出内容,读出情感;三读,读出美感,读出风格,读出个性。“创”,指的是学生的创造活动,包括改写、表演、演讲、创作等语文活动。“创”要以理解文本为前提,既要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评”就是在读与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评议,这是深化文本理解,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通过学生的评议,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基点落实到位。例如教戏剧单元,首先让学生研读,然后分小组表演,选出优胜者课堂示范,然后引导学生评议,最后把戏剧改写成记叙文。例如教《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等美文,以读为重点,反复读,多形式地读,在读的基础上议一议,评一评就可以了。教《巴尔扎克葬词》,可模仿“挑战主持人”栏目,先改写,后挑战,然后再评议。教《门槛》,可把文章改为剧本,模仿“梦幻剧场”栏目,进行表演,然后再评议。教现代诗歌,首先读,再举行诗歌朗诵竞赛活动,然后评议,等等。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变语文课堂为语文活动场所,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全方位激活课堂。
五、文言与文意并重的处理艺术
这种处理方法主要适合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语言隔阂,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弄懂字词句。语言没疏通,就在那里大讲“微言大义”,大讲文化底蕴,这只是隔靴抓痒,囫囵吞枣,得不偿失。文言文先学语言,不是说要大讲古汉语语法知识,而是要把学语言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语言一般要求学生弄懂以下几点: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又较难的词;古今异义的词;典型的活用的词;突出的通假字;突出的偏义词;常用的又容易混淆的重点虚词;古今不同的句式;难句的理解,等等。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意,把握基本内容和突出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情感,积累语感,积淀文化,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克服两种错误的处理方法:一是支离破碎地只在语言上纠缠,甚至一句一句地串讲,不赏析内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是丢掉语言,只在内容上求深求透,开拓创新。
谢学宁,语文教师,现居湖南株洲。本文编校:黄碧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