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社戏》的感受性教学设计
作者:吴德华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充满童真童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接受也易产生共鸣,我们利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让其“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尝试着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物我两忘”境地。基于此,我设想让学生多读、多听去感受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美感以及其中的情感。
教学目标:
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江南水乡的自然美,人性美,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手段: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图片、视频等主要用于情景创设以增强直观感,让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有感性认识;文字材料的展示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播放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2.多媒体课件包括轻缓的乐曲、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素材。
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童年是一条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是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童年是一条弯弯的小船,载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远在我们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让我们走进《社戏》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纯真和美好吧。
2.课件播放。
(1)生字词解答
(2)有关社戏图片
(3)学生介绍有关社戏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你感知到了哪些乐事、哪些美景、哪些难忘的人?
(掘蚓钓虾、同去放牛、船头看戏、归途偷豆;月夜行船、月下归航;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我”)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平桥“乐”事,乐在何处
1.阅读1-3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参考结论: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绿的树、清的水,宁静祥和,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我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新鲜刺激有趣。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2.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二)归途偷豆,趣又何在
1.播放“偷吃罗汉豆”画面,加深学生感性认识。
2.分角色朗读偷豆时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同时谈一谈你对偷豆一事的感受。
参考结论:非常贴近少年儿童生活,他们享受着偷吃豆的快乐和野趣。桂生一说偷豆,便得到大家一致赞同,“立刻近岸停了船”,相同的想法让他们迫不及待;阿发的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其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给活动顺利进行增添了乐趣;他们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加上是在充满神奇色彩的夜晚,更是新奇刺激。这样自由快乐的活动实在是趣味横生!
(三)途中美景,美在哪里
1、朗读“月夜行船”“月下归航”语段,其他同学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的优美和表现的自然美。
2.课件展示“月夜行船”图片,让学生欣赏。
3.请学生用“我觉得——(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形式进行品味,准备精彩发言。
学生1:朦胧和皎洁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碧绿、淡黑、红霞写出了 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学生2:飘渺、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学生3:清香写出了豆麦水草的气味美 潺潺写出了水声美 婉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学生4:轻松、舒展写出了我的心旷神怡之感 船慢写出了我的迫切之情
学生5:自失、弥散写出了我的陶醉之情
学生6:回望写出了我的留恋之情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学生7:蹿、喝彩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四)体验角色,评说人物
找出你喜欢的人物的相关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认真加以体味。
例1、我喜欢阿发,因为他淳朴无私。从文中“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可以发现,阿发家并不富裕,但他在大家想吃罗汉豆时主动提出“偷”自己家的,因为自己家的豆大些,和这样的朋友相处肯定会十分愉快。
例2、我喜欢双喜。他主意多,找不着船的时刻是他一句话令大家“大悟”;他机灵,是他发现了大人们的疑惑来“写包票”;他知识丰富,他懂的比谁都多;他很会办事,回来时船还未进平桥,他就先大声喊着“都回来了”安慰桥上的人们,特别是偷豆后和六一公公的谈话。六一公公指责他时,他先大胆承认说“是的”,表现了他的勇敢和纯真;“又用我们请客”的正当理由堵住六一公公的嘴,很机智;接着说:“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马上转守为攻,最后又下逐客令说:“你把我的虾吓跑了!”显示了他的聪明智慧。
四、迁移体验
1、“我”的童心借助人物心理活动随着情节的发展有着鲜明的表现,试加以体会。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参考结论:到赵庄去看戏是“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盼望),看戏却“叫不到船”“只有我急得要哭”(着急),“这一天我不钓虾 东西也少吃”(赌气)双喜的提议“我高兴了”“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高兴愉快),“我还以为船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急迫),“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不翻筋斗”(渴望期待),“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失望),“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依依不舍)“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笑,或骂”,偷吃罗汉豆(欢乐愉快)。这些描写把一个喜怒哀乐挂在脸上,见于行动的少年儿童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孩子的童真童趣。
2、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参考结论:“我”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和孩子,是他们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情感和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
五、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道来听听。
吴德华,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应城。本文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