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试论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流弊
作者:杨道麟
四、用“求全”的手段来淹没语文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大量涌现,语文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但是切忌运用脱离语文教育实际、不顾语文教育对象的“求全”的手段来淹没。我们教师在语文教育中选用幻灯片、投影机、收录机、电视、录相、语音室、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来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这是值得欣喜的好事,然而如果过多过滥地采用多媒体来展示文字作品(文章、文学)中所谓的“意象”、“意境”、“形象”等画面,那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只重视接受“图像”,只重视接受“背景”,只重视接受“音乐”,长此以往,只会降低学生的感受力、萎缩学生的鉴赏力、禁锢学生的创造力。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豪放风格,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滚滚江水,“乱石穿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滔天巨浪。其实,这些画面就把学生的思维“定格”了,是一种“焚琴煮鹤”的做法。这种“只见音像不见文,只见机器不见人”的语文课,与其说是“多媒体语文课”,倒不如称作“语文多媒体课”。这种课只会妨碍学生对苏轼的豪放风格及其所创造的意境的感受,以致消解了学生对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的感知、理解和运用。语文课就是学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的,而不是学多媒体的。通过多媒体来学语文(语言、文章、文学),将会使语文课演变成为美术课或者音乐课甚至是影视课。多媒体在其他学科中也许是一个好东西,但在语文学科中却不尽然。现在所谓多媒体的语文课,其实就是削弱师生与课文之间的情感交流。图像再好,背景再佳,音乐再美,如果师生只注意图像、背景、音乐,那么,师生与课文之间的情感交流就变成了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致使语文教育步入本末倒置的危险境地。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采撷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百花园中的“真”、“善”、“美”之花,品尝“真”、“善”、“美”之果,就必须谨慎地使用多媒体,并注意把握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努力架设好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之间的情感桥梁,力求使“三情”有机融合,从而让语文教育更好更快地回归到健康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对其出现的流弊进行反思,并做出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我们试图将语文教育现代化分解成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处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前一个问题是每个时代都要面对的,后一问题却只有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才能凸显出来。前一问题是纵向的、历时性的问题,后一问题是横向的、共时性的问题。但就其实质而言,这两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即怎样继承与发扬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鲁迅开出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的药方或许对我们如何落实或者说构建语文教育现代化有所裨益。
杨道麟,高校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郑利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