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关于中考语文探究题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程淑贞




  
  二、探究题的特点
  
  从以上题目来看,和我们以往所出的开放性题目似乎很相似。那么开放性题目和探究题有什么不同呢?
  探究题是开放性题目中的一种。我们对开放性题目所持的观点是:只要答案是不惟一的,允许学生有多种答案和表述的,就称之为开放题。像我们平常所见的不限制答案的背诵默写、仿写句式、联系内容回答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等语言积累一类的题目,也都属于开放性题。而探究题是专指开放性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建议或鉴赏评价等的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探究学习语文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题具有这样的特点:
  1、取材广泛。古今中外可以无所不包,各种各类报刊资料、文学著作、文化典籍、通俗读物、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现象,也都可以作为探究的材料。而且也不限于文字材料,甚至于可以是漫画、照片、图表、数据,等等。
  2、思维考查要求从文本材料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并写出思维的结果,有的还要求解决问题。
  3、注重创新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4、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大势。如2005年题里反映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事件;2006年题又有三峡工程的进展情况、各省市有关当地的新闻报导,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等等。2006年4月28日是世界读书日,所以去年的综合性学习或者探究题有很多是关于读书方面的。
  5、题干材料信息量大,视野开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答题空间。但也强调从材料出发,以材料为答题依据。因此有一定的审题难度。
  6、题型呈现方式注重综合性。探究题和综合性学习试题有联系又有区别。因为综合性学习是很宽泛的一个概念,有学习目标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学科之间的综合,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课题策划、活动时间安排、活动流程、成果展示等等。在有限的闭卷考试中当然很难全部测量,一般都是转换为可以操作的对于学习活动的描述方面的考查。而探究性试题作为综合性学习中的一部分,侧重的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试卷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探究和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的能力。例如四川省乐山市2006年题:
  读书,是精神的享受;读书,可以吸收无尽的营养。读书,能激起你心中的波浪;读书,能使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得宽广。
  你一定喜欢读书。
  ①谈谈你在“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负的任务及完成情况。
  ②请为你所在的班级设计一份开展“读书报告会”的活动方案。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称为综合性学习试题,但不能叫探究题。
  
  三、探究题的命题方式及考查要求
  
  命题一般形式?押
  (1)列出几则材料(材料一般是课外的,或出自报纸杂志,或出自于一些文化类的书籍,几则材料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2)给出一份表格,一组调查数据,或者是一张照片、一幅漫画、一个图形等,并配有相应的提示性文字。
  (3)命题要求考生对给出的几则材料或图片数据等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并且写出自己的发现(有时还要求写出探究过程),也有要求写出对策的,如提建议。
  也有的探究题直接对阅读文本进行探究,不再另外出材料。
  探究题考查的能力点是:
  (1)对材料的把握和整合能力;(2)寻找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3)联想、想象与实践、创新的能力;(4)归纳概括综合表述的能力;(5)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对材料中的事实、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质疑评价能力。
  
  四、探究题出现的意义
  
  探究题的大量出现,使中考的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我们的考试命题思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真正体现出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对我们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举一个例子。《读者》2004年第20期有篇文章叫《历史题该怎么考》,谈到考试的事。之所以举历史的例子,是因为历史和语文是相通的,探究题要求对材料做分析探究,这与历史学科新课程要求的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做出分析的能力是相一致的。文章中提到日本的一份历史考试题:“日本跟中国每一百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又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且不说日本教育中那种不分是非的完全利己主义的思想渗透,令人更为关注的是他们试题的考法,和我们截然不同。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常见的考试题是:甲午战争具体爆发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怎样?签定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了多少银两?
  比较两种题,日本侧重的是把握战争的规律和战争对未来的影响(抛开其政治因素不谈),并且这一切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发现和陈述,陈述的时候要结合实际,分析和判断要合乎逻辑,有支持论点的依据。而我们在过去是侧重于具体知识点的记忆,以及对历史事实的意义的贴标签式的记忆。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形成究竟有多大帮助,值得怀疑。
  中学是理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该如何引导值得研究。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大不一样,有许多地方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从我们教学上来看,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好多课看上去挺热闹,很民主,其实毫无实效。
  美国学者波斯纳先生曾说:“经验+反思=成长。”我们现在的教学,重视让学生体验,这很好,但反思不够,体验仅仅停留在表层,而且也经常是脱离文本的自说自话。就是这种表层体验,老师也仅仅是说“好”“棒”,缺乏让学生进一步思维的点拨。这样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连文本都没有读懂就忙着搞所谓拓展,所谓联系实际,其实不过是主观主义的空话、套话,缺乏以证据支撑观点的理念。
  我们在2005年5月曾经搞了一次教学调查,出了一份测试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阅读下面一则报道,完成后面的题目。
  千亩树苗初长成 无人来买树农愁
  本报讯(特约撰稿人 吕乃成) 时下正是植树造林季节,本是农民卖树苗的好时候,但夏县100多户种植黄金槐树苗的农民却发了愁。
  3年前,运城地区多用黄金槐树苗作美化城市建设树木,很是紧俏,于是夏县百余户农民纷纷投资,少的种一两亩,多的种了几十亩,全县黄金槐种植面积达到上千亩。然而3年过后,黄金槐树苗长到可以卖的时候,却卖不出去。现在,已有部分农民含泪把树苗砍掉。
  (《山西晚报》4月7日经济版)
  1、从上面这则报道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至少提3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信息是什么?
  2、看了这则报道,你能够给夏县这100多户农民提供什么帮助吗?如果能,请把帮助的具体内容或措施写下来。(请你开动脑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你一定会想出办法的)
  这是一道探究性的语文实践题,考查的是学生寻找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想象与实践、创新的能力。阅读材料是从当时最近的报纸上选出的一则消息。没有语言障碍,读懂应该不成问题。而只要读懂,从中筛选几条信息也应该不困难,要求三条就可以了。里面的信息很多,可以列出几种:
  浅表信息: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