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关羽“义释曹操”的功能性

作者:刘为钦




  据鲁迅先生考证,关羽“义释曹操”也并不是罗贯中的发明,元代话本就已经有了类似的叙述[17],只不过是罗贯中作了一些修改和加工而已。然而,关羽“义释曹操”进入《三国演义》的叙述体系之后,却成了文本的核心叙事序列。对《三国演义》作过通篇点评的毛宗岗对关云长“义释曹操”在整个文本中的作用和地位未尝发表过意见和看法,但是,他在第四回的回首点评中却有着相关的论述:“若使首卷张飞于路中杀却董卓,此卷陈宫于店中杀却曹操,岂不大快?然使尔时即便杀却,安得后面有许多怪怪奇奇、异样惊人文字!”[18]用同样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若使关云长在此回中杀却曹操,则《三国演义》就不会有后七十回的奇奇怪怪的叙述。根据叙事序列在文本中的作用和地位,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将文本中的叙事序列分为“规范序列”和“自由序列”。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说:“规范程序指的是一定体裁和一定时代所必有的程序。”“与规范程序同时并存的是自由的、非必然的程序”。[19]在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看来,规范序列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衰败,就要为自由序列所取代;自由序列最能突出具体作品、作家、体裁和思潮的个性,最具有文学价值。而我们则认为,自由序列在文本中的审美特性固然重要,但规范序列在文本中的功能也不可忽视。关羽“义释曹操”这一叙事序列在《三国演义》中对整个文本的叙述进程都起着一定的调节和控制作用,研究和正视“义释曹操”这一叙事序列所具有的功能性有利于我们对整个《三国演义》的阅读和理解。
  
  注释:
  [1]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1月版,上卷,第623页。
  [2]袁世硕:《谈<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文学评论》,1965年第6期。
  [3]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142页。
  [4]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1册,第31页。
  [5]转引自《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1册,第31页。
  [6]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4册,第940页。
  [7]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1月版,上卷,第321页。
  [8]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1月版,上卷,第321页。
  [9]袁世硕:《谈<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文学评论》,1965年第6期。
  [10]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上卷,第103页。
  [11]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1册,第19页。
  [12]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4册,第939-940页。
  [13]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4册,第941页。
  [14]转引自陈寿的《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4册,第942页。
  [15]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1月版,上卷,第615页。
  [16]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1月版,上卷,第625页。
  [1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卷,第130页。
  [18]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1月版,上卷,第37页。
  [19]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主题》,姜俊锋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3月版,第141页。
  
  刘为钦,男,湖北省监利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小说理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