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隐含词义分析对语言学习的价值
作者:张廷远
学生在学习固定词语时,往往会因表解义,望文生义,特别是熟语,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是语义凝固性最强、内部形式与意义的联系最为间接的一类语言单位,学生在理解其涵义时最容易出错,就是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词语的文化内涵意义、社会内涵意义等方面来加以分析,以便学生能明白其中真正内涵的来源。我们主要从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语的理解来作以分析。
(1)成语。成语的内部形式的产生途径相对来说比较多样。我们试举一些例子:“度日如年”(年:隐含意义“时间长”);“泪如泉涌”(泉:隐含意义“翻涌”);“狗急跳墙”(狗:隐含意义“无赖”);“如花似玉”(花:隐含意义“很美”;玉:“珍贵”)等。这些成语的内部形式包含了这样的事实:一部分实际语义和一部分比喻性语义,把起比喻作用的内部形式所包含的隐含词义作为切入点,对应不是内部形式的成语的某个实际语义,如“度日如年”的成语义是“形容挨日子的心情非常着急、压抑”,“挨日子的心情”有内部形式“度日”,由于另一个内部形式“年”有“时间长”的隐含词义,就与成语义中的“非常着急、压抑”对应起来。因此,它利用了内部形式所包含的隐含词义的内容。
(2)惯用语。与成语相比,几乎没有几个惯用语是直接从实际语义中选择内部形式的,内部形式多是实际语义的喻体,因此不能凭字面意义来理解真正的意义。如:“泼冷水”(冷水:隐含意义“让人受凉”);“小皇帝”(皇帝:珍贵、至高无上);“赶鸭子上架”(鸭子:不会飞);“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鸡、狗:贬义)等。这些惯用语的内部形式基本上也是整体比喻或部分比喻,像“小皇帝”、“赶鸭子上架”都是整体比喻,喻体的焦点意义都是隐含词义“珍贵、至高无上”、“不会飞”等。而“泼冷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则是部分比喻。
3、歇后语。一个词的隐含词义有很多,我们往往要根据提示来确认具体语境中的真正意义。而歇后语的内部形式所凸现的隐含意义却很容易得到确认,因为后半句往往就是对这个隐含词义的说明。如“老鼠”有很多隐含词义“胆小”、“目光短浅”、“害怕猫”、“会掏洞”、“令人痛恨”等,但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中,由于“人人喊打”的提示作用,“老鼠”的隐含词义“令人厌恶”就凸现出来了。所以,歇后语既是运用喻体的隐含词义作内部形式最多的一种熟语,也是最容易确认这种隐含词义的一种熟语。
4、俗语。俗语与人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性认识有关,因此,俗语的形成常常源于对某个词所反映的事物的隐含意义的认识。如“寡妇门前是非多”(寡妇:容易惹风流事);“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常比喻有本事和能力);“打开窗子说亮话”(窗子:敞亮、透气)等等。有意思的是,一方面,某些词的隐含词义促成了俗语的产生;另一方面,由于俗语持久的影响力,使得它所反映出的对某些词的个性化认识逐渐成为共性认识,最终进入了隐含词义。如,“不到长城非好汉”就是由对“好汉”的个性化认识逐渐演化为“好汉”的隐含意义“应该有一种勇于进取追求成功的精神”的。
总之,就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大多数的用词差错都来自于对词语隐含意义的忽视。所以在语文的学习中,不仅要学习词汇的用法,语言形式而且还要学习词汇的隐含义,它将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认识语言的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并用语言进行交际。
张廷远,高校教师,现居河南信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