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从余秋雨读错字看文字的发展
作者:吴均平
余秋雨先生是蛮感到委屈的,所以他还表示,国家语言委员会等单位曾多次发布一个审音表,在这个表中对大部分异读字都做了统一,但也有部分的异读字读音没有统一,分书面读音和口语读音两种。他称“乐”字就是这种有多种读音的“异读字”。“现在有些人就是字典派,整天翻着字典看别人有没有读错音。”余秋雨还称,汉字简化不仅要简化字体,还要对异体字和异读字进行简化。“很多异读字的意义很相近,我认为这样的异读音就可以归并在一起,没必要再分化出那么多不同的读音。”因此余秋雨先生自感委屈是很有道理的。
余秋雨先生同样被别人抓住辫子不放的例子是“杯水车薪”中“车”字的读音,余秋雨在这里把“车”字读成了“jū”,结果又被人家说是读错了音,以为应该读成“chē”,以至于有读者讽刺余秋雨先生说:然而这个“杯水车薪”的车,大家都知道的发音啊,所以余秋雨先生,为了我们记住车字的古音“jū”,就把这个字念成了古音“jū”。多为我们这些不懂古音现代音的人着想,反正余先生是为了教导我们凡夫俗子,他根本没有念错的。所以他没有必要认错,他是对的。可谓是极尽嘲讽之能事了。而对于“车”字,虽然古今汉语中都有“chē”、“jū”两个读音,但是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还是古代汉语词典中,虽然用法和注解各不相同,却都没有“杯水车(jū)薪”的读法。
其实余秋雨先生的委屈是可以理解的:自己读现代音了,被人家指责说读错了字音;自己读古音了,还是被人家指责说是读错了字音。虽然弄到要在网上聊天室为自己辩护,多少也有点失了大家风范,让人小瞧了余先生。但是说实在的,也不能全怪人家余秋雨先生。因为去查应该算是最权威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写室编写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05年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乐”字,词典里只有两个注音:一个是“lè”,另一个是“yuè”。即使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同样只有上述两个读音。要查到“乐”字读“yāo”这个音,只有在《辞海》中去查才能查到,而一般的读书人大约是没有《辞海》的,即使有也不至于随身带着,所以即使余秋雨先生把这个“乐”字读成了“yāo”,只怕还是有人要说他是读错了音,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没有这个读音的。而作为一个现代人,而且既然国家语言委员会曾多次发布一个审音表,还是应该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音的,所以他作为一个学者还是没有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性,同样还是要被人诟病的。这实在是为难了余秋雨先生。
又比如“美轮美奂”这个成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写室编写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05年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礼记·檀弓下》里说,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武建造宫室落成后,人们前去庆贺。大夫张老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众多)。
在2004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没有“美轮美奂”这个词条,当然也没有对此词条的解释,也就是说,人们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已经赋予它新的含义了。而在这之前,人们通常是依据一些成语词典中的解释来理解这个成语的。而在一般的成语词典中,“美轮美奂”一词(亦作“美奂美轮”)的解释是:奂:鲜明,众多。轮:轮囷,高大的样子。形容房多而又高大华丽(出自湖北大学语言研究室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大词典》)。
所以说,对于“美轮美奂”这个成语含义的解释,作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者来说,至少在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五版中,应该是认识到了现代人对于这个成语的将错就错的用法,因此,在解释这个词语的时候,已经不再局限于形容房屋的多而又高大华丽了,而把它的现代人们常用的含义包括进去了,这的确也可算得上是体现了一种进步。虽然在这之前的报刊杂志、电视电台里面只要出现这个词语,基本是用错的多,也是通常被人们诟病为素质差的一个依据,而且印象中以前高考题中也出现过这个成语,只把它用来解释为形容房屋的。但另一方面,甚至连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也对它作了新的定义,说明编写词典的人也注意到了人们的习惯用法,因为本来词义就是在发展的。许多词语的古今词义变化,都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赋予了词语以新的意义。
再以“恭敬”一词而言,《孟子·离娄》篇云:“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意思是说:对年龄、地位比你高的人要敢于提出批评意见,敢于在他们面前大谈仁义道德,并杜绝邪念、淫欲,这才谈得上对人“恭敬”;如果反以我的上司、尊长斯人而有斯疾、没有能力行善为由,不加劝谏,任其胡作非为,那就是贼害你的上司和尊长了,这就叫做“吾君不能谓之贼”。
在这里,“恭敬”一词却不是我们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对尊长严肃有礼貌”的意思,而我们现代人在运用“恭敬”一词时,也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它本来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就是对长辈,尤其是上司的诚惶诚恐,而这却不是这个词语的本来意义。这种古今汉语词语意义的迁移,在汉语中是非常普遍的,而且我们也已经接受词义的迁移与发展,并且把它当作一种进步来看待,所以作为现代人,而且也有国家语言委员会发布的审音表,那我们只须遵循就是了,也不必再翻陈年老账,拘泥于废而不用的古音不放了。
我在此并不想替余秋雨先生辩护些什么,也并不想对余秋雨先生自己的辩护表达赞同的意见。拿余秋雨说事,也无非只是作个引子。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汉字的字形、字音,还是它的意义,在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却也的确在发生着一些变化,这是我们,特别是从事语言工作的人,应该引起重视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预见,在将来的语言运用过程中,类似的古音今读、词义新解一定还会有很多,因为语言本来就是为时代服务,为人类的交流、交际服务的。当然在这种古音今读、词义新解的出现过程中,肯定还会有更多的类似于余秋雨先生这样的学者专家会受伤,要辩护,这也算是为语言的进步与发展作出的一点贡献吧。
顺便再举个台湾的例子:
陈水扁今年5月20日在白沙湾当环保志愿者净滩时表示,台湾义工的贡献是“罄竹难书”。台湾的“教育部长”杜正胜22日上午在台“立法院”回应相关质询时表示,“罄是用尽,竹是竹片”,“罄竹难书”用现代白话文来说就是“事情多到连纸张都写不完”。并且进而解释说,这只有聪明人才会用得出来。因为在古汉语中,许多成语本来是没有贬义褒义的感情色彩之分的,并且还在“立法院”中拿出大陆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证。
“罄竹难书”一词出自《吕氏春秋·季夏纪》,书中记载:“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后汉书》卷六十六(《公孙贺传》)也说:“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后世因此以“罄竹难书”比喻人的罪状之多,难以写尽。
针对杜正胜对成语做出新的“注解”,中国国民党籍“立委”李庆安则批评,这是替陈水扁说错话在“硬拗”。她质疑,如果学生作文中出现“老师对我的恩惠真是罄竹难书”,这样算对还是不对?杜正胜则回答说,“我不能当阅卷老师”,李庆安就语带嘲讽地“赞许”杜正胜对教育的贡献“罄竹难书”。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古代史出身的学者,能够这样去解释一个成语的含义,被人嘲讽贡献“罄竹难书”,实在也是活该了。
当然这个大约不能算是对词语的新解或是作为词义发展的一个佐证,只能算是一个黑色幽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