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钱锺书论《阿Q正传》发微

作者:王明华




  综合如上意见,小说的不足之处的可能表现在:第一章为了切合“开心”的内容,就使它和后面的章节的写法,不够严肃,不够协调;结尾太仓促和料想不到;讽刺过分;阿Q的性格不够协调。在第一章里,作者站在全知的视角,述评阿Q的出身与背景。阿Q本是游民,没有文化,而作者多引“经史”之言来作交代,借这种“无文”与文之间所造成的奇特张力,以求得一种反讽的效果。应该说,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可是,这种手法毕竟用得太过,未免“油滑”。而结尾的太仓促和料想不到,这也是报刊连载所不可避免的后果。至于讽刺过分,或许可以理解为人为的“幽默”成分过浓吧。
  以上的分析当然是不够充分和正确的,但料想应该可以为钱锺书先生“《阿Q》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的观点下一注脚了。
  据周作人回忆说,鲁迅之所以选择“阿Q”而不是“阿G”来作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原因只不过是觉得“Q”有一条“小辫子”,很是好玩而已。由此看来,鲁迅亦自有他的“童心”,而并不是总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他的作品有缺点也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在有的人看来,“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也有错误和不足,这不是不可思议的吗?可是,在我们看来,这“不可思议”的看法才真正是“不可思议”呢!
  其实,对文学文本的看法,是应该允许见仁见智的,我们既然未能“一死生”,又何必“齐是非”呢!如今,《阿Q正传》已经全文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为学习的典范。如果能够让学生知道,在伟大的文学文本的评价上,也还有异样的声音存在,这对启迪学生的思维,难道不是大有裨益的吗?
  
  注 释:
  ①钱锺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180页。
  ②钱锺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91页。
  ③同上,第398页。
  ④水晶:《两晤钱锺书先生》,载牟晓朋、范旭仑编:《记钱锺书先生》,大连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⑤曹聚仁:《鲁迅评传》,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351-352页。曹氏根据孙伏园的回忆,孙氏的回忆误把写作长篇小说《杨贵妃》的计划当作剧本了。可以根据鲁迅同时代的其他人的回忆来修正。
  ⑥周作人:《关于鲁迅》,止庵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0页
  ⑦[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页。
  ⑧同上,第239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