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本月阅读模拟题

作者:向汉波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女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霜冷长河》)
  1、文章第1段“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贱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中,“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指的是什么?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九段中“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一句应该如何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作者对海参崴的海作了详细地描写,请你概括作者笔下的“海参崴的海”有什么特点?并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从表面上看似在叙事,实质上却在说理。从写法上看先引出那一胖一瘦两位垂钓者,接着不是花浓墨写这两位老人垂钓,而是刻画两人的心理活动,一正一反,一喜静,一好动,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丰富的哲理内涵。请你从文中概括出三条哲理,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0分,每小题5分)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 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穋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穋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刘基《尚节亭记》)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札记·中庸》的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 备:很充分 B、故让国,大节也 让:辞让
  C、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鲜:很少 D、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比:比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岂徒为玩好而已,而又与吾徒游 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佩以玉,环以象,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节”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 ②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④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⑤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 ⑥故让国,大节也
  ⑦好植竹,取其节也 ⑧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A、①⑦⑧ B、②③⑤ C、④⑤⑥D、④⑤⑧
  4、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不仅仅是好玩,所以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B、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会稽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这的确具确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
  C、泰伯、于思能守大节,而同样的事,季子、曾子却不能做到适宜,所以节操对人来说是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要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
  D、《礼记·中庸》认为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刘基这些人交游,恰好说明,为人在世在做事前预先计划的必要性。
  5、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典诗歌鉴赏(36分)
  
  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天台道上早行/(宋)戴 昺
  箯舆轧轧过清溪,溪上梅花压水低。月影渐收天半晓,两山相对竹鸡啼。
  (1)诗句“月影渐收天半晓”中“收”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写景,无一字言心中之乐。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喜悦的情感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伯牙绝弦图/(宋)郑思恩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1)请你找出这首诗的诗眼。(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语言特点上谈谈你对最后两句诗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幕,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无名氏
  钉鞋踏破祥符路,似白鹭,纷纷去。试盈幞头谁与度。八厢儿事,两员直殿,怀挟无藏处。
  时辰报尽天将暮,把笔胡填备员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两条蜡烛,半盂馊饭,一阵黄昏雨。
  [注]:“(录/皿)”,音禄,小匣,“试(录/皿)”即文具盒之类的用具。“幞头”为宋人通用头巾。“八厢儿事”即许多兵士,“直殿”指朝廷侍卫武官,举子进入考场之时,既有许多兵士搜查,又有两员朝廷武官监督。
  (1)第一首词的下片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甚是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词中的“闲愁”所指是否相同,为什么?无名氏《青玉案》以什么样的手法描绘出了怎样的举子形象?试简要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