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三点导读(二)

作者:王国伟




  美点赏析
  
  挑灯夜读总是勤奋刻苦的代名,悬梁刺股更让人目不忍视。《夜读》却如一曲天籁之音迅速将我们劫持,这是一种幸福的劫持,我们就这样温顺地被他优美的文字带走,走进夜的静谧,走进心的安宁,走进五彩斑斓的书海。于是,我们抛开世俗一切,在时间之外,在物质之外,在一切救赎无法达到的地方,展开了心灵间的对话。任那纯美洁净的文字淌过心扉,淌过灵魂,洗尽铅华,洗去一切焦虑、烦闷、重压,打开“那种缠得好死的死结!”《夜读》让我们身与心空成没有风暴的海洋,又让我们充实成触手即天伸手即岸的天堂。先生如一位高明禅师,带读者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赏景中,让人开悟。点化普度我们的,正是文章淡远优美的意境。
  “囊萤夜读”“凿壁偷光”这美丽传说背后即蕴含悠远古朴、催人奋进的意境,作者以诙谐手法又“反美”出新意境,生活气息更浓,读者赏心悦目。“长夜不眠”本单调乏味、烦躁痛苦,可作者笔下却表现出诗情画意。“云雾”“一丝丝一缕缕的雨痕”“碎光断影”“拍岸的潮在远天消失”,是美梦?是观海览胜?意识被美化,吻合了整篇格调,也保持了读者的心境美。
  作者还善于巧借书中意境体现“夜读之美”。“峨眉山月”“漠北关塞”“江南水乡”等优美画卷,引领读者思绪飘向远方,走进远古,走近圣人,去感知他们心境,触摸他们灵魂。自然想起千古佳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言有尽而意境无穷美矣!
  《夜读》最美在于让每位读者深刻领略到乡村夜读之美!
  “那儿静,白天已经够静,晚上更是静得出奇……不是死寂的无声,而是万籁交响中的宁谧……仿佛面前就横亘着一大片等待填补的空旷。”作者笔下的乡村,如此安静祥和,如此圣洁美丽。这静分明与作者内心的静合而为一。作者内心是恬淡的,灵魂是澄澈的。对知识的渴望,对自我的提升总不断鞭策人类向书海汲取营养,填补内心空白和灵魂空缺,而乡村永远是读书人心中的圣地,精神家园。
  “四野的蛙鸣与虫声”“夜暗里的思索”,给人无尽想象。美丽大自然总以她的清纯和博大,给人内心深处滋润,在读者心田洒下一片片清凉。没了污浊躁动,没了名利挤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份轻松宁静岂能言传?乡村夜读这最美的精神享受,永远启迪智慧,校正人生。热爱读书是单纯质朴的,是可爱可敬的;热爱并积极解读黑夜的是坦荡无私、乐观向上的;以吃碗“担担面”为人生乐事的精神难道不正是我们所缺的?
   作者人格美和作品意境美在此达到了高度统一。李国文有句话“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温先生的淡远、淡定无不让我们心灵受到沐浴,灵魂受到震撼。《夜读》不仅教会了我们怎样去读书,更教会了我们怎样去做人!
  《夜读》之美渗透在字里行间,也需“夜读”方能尽品其妙!
  
  难点指津
  
  夜读最大难点在作者拿“长夜不眠”和“夜读”进行对比的深意。长夜不眠本让人痛苦烦闷,可在作者笔下似乎表现出的是另外一种美,忧郁的美,朦胧的美,清冷的美,让人着迷,让人沉醉。读者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实际上作者在选词耐经过了精心安排,“云雾”“一丝丝一缕缕的雨痕”“碎光断影”,种种意象很美却让人伤感,让入迷惘,耐人寻味。“往返”“消失”“喧哗”“孤零零”“辗转而已”则揭示出“长夜不眠”本质是一种单调乏味、烦躁痛苦的心理过程。该眠不眠为什么?是尘心未泯,羁绊太多!功利、人情、色欲等重重枷锁在暗夜被自然消融,此刻人才真正回归到真我状态,才能静心反思,我们的内心真正需要什么?正如结尾所言,都市“楼高”“灯亮”却是“寒伧”的;在繁华熙攘的人群,生命总是渺小的,人心是“怯懦”的。因为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攀比让我们迷失了自己,灵魂脱离躯体,被世俗俘虏,我们在物质追求的极大满足中荒芜了精神家园。我们试图忏悔,企图弥补,可除了读书净心外,还有什么能救赎我们的灵魂?
  作者勇敢解剖自己,热心普度众生。吃“担担面”巧妙将人生的禅意揭示:一碗面足以填饱肚皮,可是填补内心的空白、提升灵魂的高度永无止境!“长夜不眠”不仅仅是对比、伏笔,也是主旨提升。
  
  考点训练
  
  1 “乡村夜读”和“都市夜读”有何不同?请概括归纳。
  2 “长夜不眠”本质感受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归纳。
  3 结合全篇理解“我已经加入了白天的折腾和熙攘里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附:参考答案
  1、乡村夜读:环境优美,宁谧,远离人群、喧嚣,心静适宜读书。都市夜读:嘈杂,空间狭小。易被打扰,烦躁、怯懦,难脱俗,不适合读书。
  2、单调乏味、烦躁痛苦、矛盾、持续时间很长的内心煎熬。
  3、①照应“让白天留给别人去折腾”句,说明人易被世俗俘虏,坚持读书不易。②歌颂“乡村夜读”难得,人要把握机会,珍惜时间,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