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三点导读(一)

作者:马 岚




  美点赏析
  
  1、精致巧妙的构思美。
  一个夏日的午后,老师正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谁也没有料到一场地震,就像狰狞的恶魔突然降临。按照常理,地震发生后埋在废墟中的人要少说话,保存体力,而这位坚强的女教师,在生命悬于一线的时刻,竟然为孩子们在废墟下创设了一个特殊的课堂。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变得勇敢而坚强。作者围绕“废墟下的课堂”这一特定场景,将课文里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师生应对灾难的经历巧妙融合。通过对地动山摇、生死攸关之际老师和同学所作所为的描述。尤其是对老师在黑暗的废墟下继续给学生讲课,学生临危不乱的情节的细致刻画.表现出老师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学生在生死考验面前的迅速成长,情节感人肺腑,主旨丰厚深远。
  2、精练传神的细节美
  小说中典型细节的运用是刻画人物的“点睛之笔”,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成为作品的亮点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有两处细节描写非常精练传神,真挚感人:
  (1)传递的水杯。当人们身处险境、与世隔绝,水就显得弥足珍贵。废墟下的老师忍着伤痛,念完课文,口干舌燥,她“摸索腿边”,发现“水杯恰好也翻滚到那里”.她“拾起来。拧开,刚放到嘴边.又拧紧,递给身边的一个女生。女生打开抿了一小口,又传给别人,再次传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掂了掂,分量并没少多少。”小说在描述水杯传递的一系列动作细节中,生动的展现了师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体贴的默契,令人动容。
  (2)黑暗中的师生对话。废墟下的课堂,四周一片漆黑,与平时书声琅琅、轻松愉快的课堂形成巨大的反差。此刻,老师关爱、鼓励学生的话就像一盏盏明灯,驱散了孩子们心中对于灾难的恐惧,点亮了孩子们对于未来的希望,老师此时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们的精神支柱,而学生也在无形中给了老师莫大的信任和鼓舞,于是我们看到废墟下的课堂一幕幕精彩的师生互动:当有声音在喊“老师”的时候,受伤的老师“激灵一下就醒了,好像那称呼是根绳子,使劲地拽着她的心”;当有的学生担心爸爸和自己没有这样承诺的时候,老师对他说:“有的。也许表达方式不一样”;当废墟里又陷入一片可怕的寂静的时候,老师鼓励孩子们要“相信亲情,相信成人社会”;当学生询问“阿曼达会不会来”的时候,老师坚定的回答:“会来的。就像老师会和你们永远在一起。”当他们终于获救的时候,那个她最喜欢的女生趴在她耳边,哽咽着说:“阿曼达,他来了!”这些废墟下的师生对话,黑暗中的声音传递,声情并茂,真挚感人,使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更加鲜明、生动。
  (3)生动感人的形象美。
  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来展现女教师这一人物形象。无论是在地震抖得人魂飞魄散之时,她果断的提醒学生“快,蹲下!躲进角落里!”还是身处废墟之中,她强忍巨痛为学生讲课的话语,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一个沉着、果敢、坚强的女教师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难点指津
  
  对“阿曼达”这一形象的理解是欣赏本文的难点。小说中“阿曼达”这一形象不仅在结构上贯穿始终,起到连缀情节的线索作用,而且随着情节的发展,故事的深入,阿曼达的形象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拓展。老师所讲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中,阿曼达代表浓厚、执着的父子深情;废墟下的课堂上,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阿曼达的含义不再仅仅是期盼亲情、信守诺言,还象征着成人社会的温暖;小说结尾,透过女同学哽咽着说出的“阿曼达,他来了!”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感受到了人世间爱的洪流在奔涌。
  小说不仅塑造了女教师的形象,也刻画出那些以往老师和家长眼中极度自我、拒绝长大的孩子们,在灾难面前如何思考生命的意义,学习关爱与责任,从而表现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孩子们在震惊之后的迅速成长。
  读完小说,我们深切的体会到:地震灾难不仅带来了不幸和痛苦,也带来了我们灵魂的升华。珍惜生命不是恐惧和逃避,而是让生命的价值得到更高的凸显和展开,个体生命的价值被所有的其他的生命所守候。这正是人类能够超越自然的信心所在。
  
  考点训练
  
  1、小说结尾,写那位女生哽咽着说“阿曼达,他来了!”有何含义和作用?
  2、你怎么评价小说中师生面对灾难时的所作所为?
  3、读完这篇小说,你受到哪些启发?说出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