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三点导读

作者:张 玲




  美点赏析
  
  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有别于传统诗歌的新诗。它的语言、意象和诗情与传统的诗歌比较,都显得有些另类。
  一、体现情绪律动的自由化语言。诗歌的语言往往不遵从语法,新诗的语言尤其如此,在看似毫无章法之中体现诗人的情绪律动,激发读者的灵性,扩展诗歌的美感。题目“一只萤火虫拖着光和慢”,看似荒谬让人质疑,但在质疑的过程中,又分明让人体会到某种诗情。萤火本来就微弱,可它是“拖着光”,尽显了萤光之微弱不能再微弱了;既是“拖着”肯定“慢”了,竟然是“拖着慢”,这种不合文法的搭配甚至是内容上的重复,却毫无疑问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慢”之超乎寻常了。诗歌第一句就和题目有鲜明的照应,“寒冷乌黑”对应着萤火的微“光”,力量的悬殊不言自明,“意外”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了。“像一颗雨,缓缓地滴向夜的深度”,很奇特的比喻,传达的是一种受到启发的心绪,有一种朦胧之美。而“萤火拖着光和慢,把我引向更深的夜晚”与题目和前文呼应,且是一种韵律上的回环。中间两节的发问,像自言自语,明白晓畅,自由而灵活。
  二、简单的意象寄予丰富的暗示。诗歌以意象说话,古典诗歌以清晰的画面铸造意境,新诗往往采用“思想知觉化”的方式进行隐约的抒情,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通过意象这一情绪的客观对应物或象征的营构加以寄托、暗示。本诗的意象就是“一只萤火虫拖着光和慢”,或者说是“一只拖着光和慢的萤火虫”,整首诗只有这一个意象,单一但不单调,简单却意蕴丰盈。通过联想和想象,还可以补缀成一个流动的画面:诗人在一个寒冷乌黑的夜晚看到了一颗不合时令的萤火,引发了他的一连串的思考,而思考本身又给了诗人哲理上的启示。诗歌无意于细节的刻画生活情景的再现,而是把自己的理性思考转化为感性的意象,让读者在对意象的反复揣摩中做出见仁见智的理解。“一只萤火虫拖着光和慢”把读者可以引向怎样的“深度”呢?
  三、具有张力的诗情哲思空间。正是新诗的这种自由化的语言和富有暗示性的意象,使诗歌出现了多元的理解,给读者留下足够的再创造空间。
  初读诗歌,感受到萤火光之微力之弱,却依然抵抗着强大的“寒冷乌黑的夜晚”,人们忍不住要询问它的来历,它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答案的询问改变不了一种事实,就是让在黑暗中茫然的我们感受到一种坚韧的精神力量——对希望的执着,对生命的坚守!显然,这是一首励志的别致的小诗。
  再读诗歌,发现这只“像一颗雨,缓缓地滴向夜的深度”的萤火,是眼见为实明明白白的,他引发观者纵深的探寻,诗人连发五问,问了九个问题,都没有答案,把人引向“更深的夜晚”。这种矛盾告诉人们,正是这一点微光的存在,照出了更多的黑暗,正是眼前的明白,彰显了身后无尽的茫然。这里存在着一个辩证的哲理:正是有限的明白彰示了带来了无限的不明白。
  
  难点指津
  
  本诗的难点在于立足于诗歌本身对诗歌做出合理的解读。
  中学生在阅读这类新诗的时候有两个误区:一是不敢做出自己的解读担心自己的解读是错误的;二是离开了文本只抓住片言只语就妄下结论。
  品读这类新诗,还是要整体阅读,找出可以找到的行文脉络。这首诗可以做这样的整体把握:诗人见到萤火,思考萤火,得出某种结论。这个思路把诗歌的四节划分成了三个清晰的层次,也抓住了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
  其次,要抓住那些突显诗歌意象特征表现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句,仔细体会领悟。本诗如:“拖着光和慢”,“寒冷乌黑”,“夜的深度”,“更深的夜晚”,“正是一些明明白白的事物,照见了我们的茫然和黑暗”。
  
  考点训练
  
  1、分析诗歌意象萤火虫的特征。
  2、你从这首诗可以揣摩到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附:参考答案
  1、寒冷乌黑的夜里意外地亮起,且萤光微弱,飞行速度很慢,引发诗人不断的追问。
  2、不屈不挠,执着追求,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精神。(可以有多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