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回唐代去看一位诗人

作者:刘文博




  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灵隐寺的青石板上,长长的走廊上非常幽静,禅房里一位老和尚正在青灯古佛下打坐,一看那清癯的身材和智慧的眼神,我便猜出他是骆宾王。我向他合十行礼后,便在他的对面盘腿坐下。他睁开眼睛看了我一眼,又闭目打坐了。
  “大师,您为什么不问我从哪里来?”我问。
  “施主来这里不是要去看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几个大诗人吗?贫僧脱离红尘已有1425年,从不过问人间俗事,又何必多此一问呢?”
  “大师,我知道您是骆宾王老先生,我特佩服您年仅七岁时写的那首《鹅》,我们小时候都背得滚瓜烂熟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真是太有趣了。”我幼稚的表情打动了大师。
  “施主过奖了,小时候看到那样的画面,有感而发,就记下来了。”
  “您那么小就会作诗,真了不起呢!”
  “没什么,写诗最重要的是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对生活细心观察,随时可以触发灵感。”
  “您说的真是至理名言,使我受益不浅!大师,您才华横溢,一生屡遭不幸,遭过贬,坐过牢,这是为什么?”
  “唉,那时我还年轻,当过侍御史,高宗皇帝驾崩,武后临朝,后来踢开太子,竟自己做了女皇。这怎么能行?于是我上疏谏劝,那时我年轻气盛,语言偏激了点,被武后关进了监狱。”
  “是啊,我们读过您那时在狱中写的《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关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我们的老师在评价您这首诗时是这样教我们的: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你们的老师过奖了。其实诗中还流露了一点自视高洁的思想,是你们年轻人应该引以为戒的。”大师非常谦虚地说。
  “我还知道您给徐敬业写了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我特别欣赏那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说的是唐高宗刚刚驾崩,尸骨未寒,新主唐中宗就被赶出了宫廷无可寄托,对吧?”
  “嗯,那篇文章是写了武后的种种罪行。其实现在看来,武皇真的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也不应该受那么多指责!”
  “其实,武皇看了这篇文章后,还派人四处找过您,责备丞相没能留住您这样的人才呢!”
  说到这里,大师从蒲团上站了起来,在禅房内踱了一会,深情地对我说道:“这些年来,我也参透了一些禅机,当时思想也是过于偏执。总认为大唐江山是李姓的,现在看来,所谓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民众之天下。就封建社会而论,不管谁当皇帝,只要他把国家治理得好,就行。管他姓李姓武,是男是女;就民主社会而言,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大师的眼里终于放出了兴奋的光。他走到书案旁,飞笔写下“一心为民”四个大字,送给我作为纪念。
  为了不过于打扰老和尚的清修,我起身告辞。
  学校:湖北天门市岳口高级中学;导师:马之杏
  (本文获第九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点评:刘文博的《回唐朝去看一位诗人》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作者丰富的历史想象力的驱遣下,晚年参禅悟道的骆宾王终于参悟了政治的玄机。(李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