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软硬兼施 熔铸理趣

作者:独眼龙




  每天收到全国各地同学们的来稿,独眼龙我是忙得不亦乐乎!在处理稿件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的稿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情感”见长,一类则是以“理趣”取胜。本期独眼龙我就和大家来聊聊作文的理趣。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理趣是“理”与“趣”臻于完美结合的浑融境界。“理”是说作者要表达一定的思考与见解,“趣”是说作者以有趣味的方式表达这种思考与见解。议论滔滔而无趣,则太坚硬,拒人千里;情趣泥人而无脑,则太软糯,败人胃口。只有软硬兼施,方得理趣盈盈之妙。其实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富有理趣的佳作,就以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说理诗,但是它十分生动有趣。苏轼没有板着面孔说教,他以身处庐山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后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成了大家常用的成语典故。这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所说富有“理趣”的诗作。
  要使文章有理趣,免不了要运用打比方使要讲述的道理生动形象。请看湖南浏阳一中新民学校刘海平同学的《打开那扇门》:
  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些困难就像是一扇扇门,看似坚固无比,让人无处下手,实际上,只要你敢于拼搏,就可以打开那扇门,你会发现其实门不是那么坚固,只是你怕而已……其实每一扇门的背后都是美丽的,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然而,每一扇门的面前又是荆棘满路的,我们应该手持锋利之刃,将前面的拦路虎砍掉,杀出重围,打开大门,迈进成功的殿堂。
  作者论述的道理很简单——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了避免说理的枯燥,作者将困难比喻成虚掩的门,这个比喻虽谈不上新颖别致,但毕竟起到了化枯燥为生动,化空洞为形象的作用,让读者易于接受。这一点与湖北天门卢市高级中学舒军霞同学的《成功与失败》一比较就能鉴别出高下:
  成功者,不是一生下来就注定成功,而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努力,付出了汗水。当他们遇到了挫折时,他们不会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努力地克服,让自己走出黑暗的隧道,寻找光亮的道路;当他们取得小小的成就时,他们会牢记“满招损,谦得益”。让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
  姑且不论作者阐述的道理路人皆知,仅从叙述的口吻就无法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仿佛是一个人高高在上板着面孔向众人说教,这样的文章无法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同,当然也就谈不上理趣了。所以同学们要注意:过分强调说理,往往会使作文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或公式化的缺点,使作文变成了论文或答案。
  除了运用打比方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想象使作文富有理趣。请看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叶盛开同学的《忧与乐》:
  怅望千秋,寻觅万古,我沿历史长河泛舟溯流而上,只为求解“忧”“乐”二字。方百思无解,摇橹欲归之际,始觉奇特二川,一曰“忧水”,另一曰“乐水”。“忧水”为“乐水”之源头,“乐水”亦为“忧水”之源头也。
  毫无疑问,上面的一段文字是作者的想象,但这想象中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忧”“乐”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忧”可以变成“乐”,“乐”也可以变成“忧”。这类似《老子·五十八章》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小作者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一句话挑明,而是发挥想象将“忧”“乐”喻为互为源头的二川,既阐明了道理,又符合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创作诗歌也可以富有理趣,例如浙江温州中学陈逸舒同学的诗歌《那一天——在伊美国大兵的日记》中有这样一节:
  离人的山头
  母亲的发丝苍白
  发妻的泪眼红肿
  还有我那未满月的儿子的哭声
  此起彼伏 融化在血色的夕阳
  征战的号角响起
  于是
  连太阳都坠落下去
  消失在黑色的深渊
  那一天
  我背负着罪恶
  却以荣誉的名义出征
  从诗歌标题可以看出诗歌的背景是美伊战争期间,面对这一非正义战争,作者为了表达侵略者注定失败,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道理,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自己化作一名在伊美国大兵,通过“发丝”“泪眼”“哭声”“号角”等一系列的意象来表现,既在情感上感染了读者,又强化了读者对邪不胜正的理性认识,可谓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