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三点导读

作者:黄群芳




  美点赏析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以写游记、小说见长,作品风格细腻,擅长从深植于泥土的现实生活掇取写作的素材,反映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她的小说一般以新加坡为背景、以年轻的一代为描写对象,通过他们的精神世界、感情世界,反映新加坡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代价》是其小说作品中的代表,是一篇让人掩卷三思的好作品。
  匠心独运的情节构思。主人公一出场就是:“裤袋里有一把刀。六寸来长,尖而利。”这样的叙述不仅渲染了让人不寒而栗的氛围,而且第一次引起悬念:他想干什么?接下来的描写更是让人疑虑重重。而有关他身世的插叙解答了读者的疑虑,也交待了他抢劫的动机。此为一起一伏。随着时间的推移,抢劫犯越来越紧张,在他又一次的祷告中,读者也开始揪心了:他的这次抢劫能够成功吗?他的儿子能得救吗?但当得知他精心挑选的被抢劫的对象竟是为孩子筹医药费的母亲时,他“如遭雷击”,然而他最终还是抢走了妇女的皮包。此为二起二伏。抢劫成功,他却蒙在被子里忍受良心的谴责,他等来了警察,但却并非抢劫罪行败露了,而是通知他“你的孩子昨晚11点45分在医院病逝了”。此为三起三伏。小说虽然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但悬念迭起,三起三伏,环环相生,紧扣读者的心弦。另外,作者把抢劫犯被迫抢劫的动机和他为抢劫所做的诸如考察地形等准备工作穿插在等待抢劫的过程中交代,缩短了叙事的时间跨度,使情节更单一,结构更紧凑,也是小说构思的巧妙之所在。作品前后呼应,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耐人寻味。
  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父亲,也是个初次作案的抢劫犯。从作者的叙述里我们知道,他本性并不坏,是因为儿子染上了肺病,没钱交医药费、住院费才被迫走上抢劫之路的,所以整个抢劫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炼狱般的经历和感受。他内心里有着深切的痛。失业、妻子离家出走、生活难以为继、年仅四岁却灵活乖巧的孩子都是他心中的痛。尤其是借贷四方求救无门自己觉得快要撑不下去时,“孩子却染上了肺炎,连夜送进了医院。孩子入院四天了,但他不敢去看他,为的是没有钱缴医药费、住院费。”作为父亲的他只能痛下决心,铤而走险——去抢劫,只为儿子。从他诚心诚意的祷告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无助、无奈的父亲心中的巨大痛苦。当他站在僻静的巷子里准备抢劫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慌和自责。他握着刀的手,又冷又抖,被汗水浸透。好不容易等来了抢劫目标,当他知道自己要抢劫的对象也是为孩子筹医药费的母亲时,他“如遭雷击,脑子嗡嗡作响”,他的良知受到猛烈的撞击,但眼前浮上来的小康圆圆的脸让他不顾一切……整个抢劫过程中,对儿子的心痛、对第一次抢劫的恐慌、对犯罪行为的自责交织在一起,让他欲罢不能、痛不欲生!小说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可怜可悲可叹的主人公——抢劫犯。
  
  难点指津
  
  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巧合:抢劫犯为了替儿子筹医药费、住院费走上抢劫之路,被劫的对象竟然也是为孩子筹来医药费的妇女;11点45分,抢劫犯实施抢劫的那一刻竟然是他儿子病逝的同一刻。这两次巧合看似偶然,其实是生活的必然,蕴含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拷问。
  关于抢劫对象的确定,抢劫犯是颇费了一番踌躇的:男人,他不敢抢;老人,他不要抢;少年,他不愿抢;剩下的,就只有中年妇女了。而他抢劫的那位中年妇女的钱是借来的,也是为了还孩子的医药费,这不是与他的钱派一样的用场吗?作者安排的这一巧合使得故事复杂化了,对人物灵魂的拷问也就更严厉了,也为他对这一次抢劫将付出的惨重代价作好铺垫。
  11点45分,这一时间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可见是作者精心策划的又一次巧合,抢劫犯战战兢兢抢劫得手之际儿子的病逝让这次处心积虑的抢劫失去了任何意义,让抢劫犯为自己的这一行为付出了最高昂的代价:为了儿子却永远失去了儿子。这次巧合出人意料,引人深思,同时震撼人心,让人欲哭无泪。
  
  考点训练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出现的两次巧合。
  2、小说以抢劫犯的儿子病逝作为结局有何深意?
  
  附:参考答案
  1、见“难点指津”
  2、抢劫犯为了替儿子筹医药费、住院费走上抢劫之路,而儿子却在他抢劫得手之际病逝。这样的结局虽然出人意料,但却警示人们:我们有时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不惜代价,但常常是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