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三点导读

作者:徐 莉




  美点赏析
  
  战争,饥饿,疾病是困扰人类的三大痼疾,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三大母题,表现人类面对苦难不屈的生命力,流露出对生命本体的珍惜与尊重,则是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也是莫言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莫言的这篇叙事散文《母亲》集中体现了他对于生命本源的珍惜与尊重。这篇散文从传统的叙写母亲及母子亲情之外宕开一笔,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作者把这种对生命载体——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上升为他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崇拜,珍惜,尊重与热爱,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母性意识与生命意识。
  文章视野广阔,结构谨严。作者以宏大的视野,在平实的叙述中,层层铺叙母亲作为生命之载体与精神之源,在苦难日子里给“我”的希望、勇气与信念,这里的母亲,不仅是赋予“我”生命的载体,亦是人类之所以存在的生命的本体,对于母亲的讴歌与尊重,亦是对于生命本身的讴歌与尊重。这种对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关注,使得这篇叙事散文有一种阔大的视野和别样的韵味。
  当然这种宏观的把握,作者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针线密缝,层层铺叙,层层递进,层层展现的,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材料,构思文章的匠心。作者先回忆在“我”人生的开始,在战争与饥饿缠绕的苦难岁月里,母亲用她的坚韧、勤劳与乐观,不仅给了“我”生命的物质保障,而且在精神上给了“我”取之不竭的对于生的希望,勇气与力量;作者由个人的感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在以色列硝烟弥漫中同为“母亲”的老太太面对战争坚韧的生命力,由此将给予“我”生的力量与勇气作为个体的“母亲”,推及到具有群体意义的“母亲”,视野渐次扩展,寓意逐渐深广。正是由于有了像“我”的母亲和以色列战争中老太太一样千千万万个在苦难面前不屈不挠生活着的母亲,人类才有了活着的基础与信念,才会有“我”父亲和爷爷教育的要有尊严的活着的可能。母亲(或者说女人)是创造生命历史的载体,也是生命保持尊严高贵的基础。因此,“母亲”在这里具有生命本体的意义,作者以其敏锐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像撬开蚌壳一样,徐徐为我们打开蚌壳里最美的珍珠——生命本身的高贵与尊严。
  这篇散文还具有作家鲜明的个性色彩。不管读莫言的小说还是散文,我们都会强烈感受到作家作品中流露出的强烈的个性色彩。这种强烈的个性色彩,既是内容上的,也是情感上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是莫言先生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这篇散文也是立足于他深深挂念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及这片热土上生活着的母亲,父亲和爷爷。如果说母亲给了他生命之源,不如说是故乡这片热土给了他生命之源。莫言作品的内容不仅打上了鲜明的个人记忆的烙印。其感情也是莫言式的,极富感性化色彩,作者以简洁的文笔,包含了深沉、丰富的感情,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读来令人感到回肠荡气,酣畅淋漓。
  此外,本文语言也独具特色,看似平淡、简洁的语言,包含了深厚的感情与丰富的韵味。平淡中见警策,平凡中显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难点指津
  
  女人,母亲,土地,生命是理解莫言作品的关键词,也是理解这篇散文的关键,更是这篇散文的难点所在。女人,土地在这里是“母亲”的同义语,因为它们具有孕育生命的性质,可以说它们在这里统一于对生命本体与对生命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探求之中,统一于“母亲”这个具有深刻内涵的称呼中。这篇散文因此具有了丰富而深刻的寓意。“母亲”在这里不仅是作为个体生命的载体,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生命最初的物质基础和不竭的精神力量,更具有了普遍意义上人类生命之载体和精神之源的双重含义。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母亲”不屈不挠生命意志的敬重与赞扬,及对父亲,爷爷对于生命尊严的维护和认同,其实也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珍惜。最后作者之所以说“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这种保障来源于普通人,来源于“母亲”,来源于生命本身的尊严与高贵。“母亲”是生命世界的灵魂,是精神世界的核心,亦是文学保持生命力的根本。
  
  考点训练
  
  1、本文的“母亲”与传统散文中的“母亲”形象有何不同?
  2、结合文章叙述,你能说说“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中“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具体是指哪些品质?
  
  附:参考答案
  1、传统散文中的“母亲”多作为个体生命载体,而本文的“母亲”是作为人类生命的载体。
  2、生命意志的不屈不挠和生命的尊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