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请讲人话

作者:文 而/辑




  ●请讲人话
  大学宿舍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说什么方言的都有,为了交流方便,大家约定在宿舍里都要讲普通话,还把普通话说成是“人话”,而方言是“鸟语”。
  一天,某同学打电话,不知不觉就用方言聊起来,同宿舍的同学都听不懂,于是舍友都在旁边起哄:“请讲‘人话’!”该同学被吵得听不清对方说话,只得匆匆挂断电话,叫道:“你们捣什么乱啊!讲‘人话’我爸也听不懂!”
  
  ●炒 股
  一才子为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编了一相声小品,准备来年上春晚。
  小 崔:大叔大妈,好久不见,股票炒得挺好吧?
  宋丹丹:好啊,那是相当的好!
  小 崔:买的都是啥股票?
  赵本山:都是中石油嘛。
  宋丹丹:不说话还能把你憋死?
  赵本山:我看中石油得先把你憋死!
  小 崔:大妈,我听说中石油最近跌得很厉害啊?
  宋丹丹:假象,绝对的假象!不会下蹲的股票是跳不高的。股评家说了,买了中石化,生活不用怕;买了中石油,生活不用愁。
  赵本山:是啊,那中石油是干蹲不起,啥时候跌停板了也就到底了。
  小 崔:大妈,看您这身衣服应该挺贵的吧?是不是炒股赚了不少钱呀?
  赵本山:炒股没赚,倒是写书赚了不少。
  小 崔:就是那本《套子》吧!
  宋丹丹:那是第一部,相当受中石油股民欢迎!很多股民打电话感谢我让他们避免挨套,有人还给我送面锦旗,上面写着“火眼金睛,避套救星”。我现在正酝酿第二部,书名都想好了,就叫《都是平安惹的祸》,股民那是相当的期待。
  小 崔:这段儿大妈好好给说说。
  宋丹丹:签字售书那天,好家伙,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小 崔:大叔,你买的是什么股票?
  宋丹丹:那他能好意思说吗?中国平安!
  小 崔:大叔,您当时咋想的?
  赵本山:东方财金上做节目的申劲松说,“中国平安”这四个字就值200元,我寻思中国平安从149元跌到100元就是地板价了,没想到地板下面还有地窖,地窖下面还有地狱,更没想到的是地狱还有十八层!
  宋丹丹:自从那以后你大叔再也不敢笑话我了,最怕听到孙悦那首《祝你平安》,提平安俩字儿就头疼。现在苹果也不吃了,安全门也不走了。哈哈哈哈,都快笑死我了。
  赵本山:笑啥玩意?你闻到汽油味不也吐吗!石头凳也不坐了,炒菜也不放油了。
  小 崔:看来炒股赚钱还真挺难的。大叔大妈,你们在村里好歹也算是名人了,没参加点社会活动什么的?
  宋丹丹:参加了。在一股评报告会上你大叔见一人长得挺像中平安,上去握住人家的手就不放了,口口声声说:“大哥,你千万别增发了。人家增发要钱,你增发要命啊!”
  赵本山:你好?你在那推荐中石油,一个精神病医院的院长说啥让我带你去他们那儿检查检查,说免费都行!
  小 崔:看来还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大叔大妈,过年有啥打算?
  宋丹丹:还打算啥呀?搁家解套呗!石油套——岗岗的——老他妈难解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
  赵本山:我整个锣,没事出去敲一敲:平安无事了!
  
  ●穷人的另类春联
  通常春联都是充满喜庆和吉祥的,不过也并非全部如此。对联史上,有正版春联,也有另类春联。一副清代佚名题于云南某地村口社庙春联就比较另类,让人玩味: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这是一副形式比较特别的对联,上、下联像两个人在互相对答,讲过年的事儿。过年本来是全民的节日,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可是从这副对联里,隐约感到下层的贫苦大众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他们无法真正过年,只能听一听别人过年的炮声而已。
  古时还有一位穷书生的春联,似乎就表达得更加凄惨了:
  人穷双月少;
  衣破半风多。
  既然是书生,即使穷困潦倒,也是要咬文嚼字一番的。双月,“朋”也,“双月少”,就是朋友少;“半风”,繁体写作“半”,即“虱”字。“半风多”就是虱子多。 由于衣服破烂不堪,以致虱子繁生。
  
  ●隔皮看豆
  一年秋天,一个城里的秀才来到乡间。他指着一块豆地问一位农民:“这叫什么庄稼?”农民答:“这叫豆,籽是黄的。”秀才剥开一看,真是黄的。他又指着另一块豆地问:“那籽也是黄的吗?”农民答:“那豆是黑的。”秀才剥开一看,真是黑的。秀才对农民的眼力十分佩服,他俩就交了朋友。第二年夏天,那位农民进城来看望秀才。秀才急忙把他的妻子拉到一旁说:“我这朋友眼力了得,隔着豆皮能看见豆粒儿,你快多穿点衣裳,要是穿得这样单薄,会被他看透的。”秀才妻子一听慌了,忙把棉袄棉裤都穿在身上接待客人。
  
  ●提 问
  一个14岁的少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并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了不起的事是这样的:他被三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少年绑架,他们要向他父母勒索,还声称如搞不到一定数额的钱便要弄死他。三人中有两个比较凶残,某晚那两个外出“活动”,让另一个看守他。他趁机对较为善良的那一个展开心理攻势,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说了一大堆,终于将那一个说动,哭着弃他而去。他也趁机逃脱,并报了警。
  这恐怕是当时他可能争取到的最好的结局了,他在保住了自己生命的同时中止了那三个少年的罪恶,事实上他拯救了四个未成年人。但这里我想说的是他受到媒体关注之后的事。当地电视台想通过这一事例做一档有关素质教育的节目,组织了大大小小一批学生来和他对话。
  一个不足10岁的小学生说:你真勇敢,但那时你害怕吗?
  他立即回答:怕呀,我怕自己这么小就要死了,我怕自己再也见不到父母同学了。因为很害怕所以要想个办法逃出去呀。
  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问:老师平时对你的教育在那时起到作用吗?
  他想一想说:没有。
  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生问:经过宣传,你也许将成为小英雄,你将怎样面对角色的变化?
  他想了好久说:不知道。
  该电视节目的制作人事后备感困惑。他说为什么年龄越小提出的问题反而越接近事情的本质?他说为什么年龄越长受教育越多,所想的反倒离生命的本质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