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观察入微 下笔有神

作者:独眼龙




  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看了某处风景,或是经历了某件事,心中有了某种感触,自觉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的材料,可真到了动笔的时候,却又无从入手,或者是写了两句便再也无话可说。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平时动笔少,意到而笔涩;二是缺乏联想与想象能力,思维不够开阔;三是没有进行细致的观察,对物象仅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往细处想,却又说不出一二三,道不明所以然。我们可以这样说,生活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是一个宝库,可是没有观察这把钥匙,我们就永远也进不了那扇门。
  落日余辉映着秋林,给秋林涂上了一层醉人的底色,使萧条、单调的秋林增加了一分内容,几分神秘。秋风带着几分凉意,悄悄地穿梭于树林之间,地面的落叶随之翩翩起舞,那是一种十分艳丽而凄凉的美,足以让一颗烦躁的心平静下来,随着秋风飘飘然。
  这段优美的文字是湖北蕲春四中曾芳同学作文《秋颂》中的一段,虽然是景物描写,但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小作者不仅观察到了秋林那醉人的底色、起舞的落叶,还感受了秋风的凉意,并体会出景物“艳丽而凄凉的美”,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汪曼玲同学投稿给我,题目是《我的老师》,作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他保持一种近乎凝固的笑容,眼角、嘴角微微上翘,脸颊略鼓开始上课。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他有时会双眉紧锁,眼角和嘴角稍稍下弯,额头冒出几道浅浅的皱纹;有时他会不自觉地将右手放在脸上,目光对着讲台,作沉思状。当讲到关键的知识点时,他会将头抬起来,带着渴盼的笑容,用极富戏剧性的腔调问:“懂不懂呀?”
  她的老师叫吴长敏,我没有见过吴老师,不知道他的任何情况,但从这个生动传神的小片断可以想象到吴老师上课时的一举一动,相当丰富的面目表情,从而吴老师孜孜不倦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当然是小作者观察仔细。
  观察不仅是眼看,耳听,鼻闻,手触,用身体的各部分去感受,更要用心去体味。我们再来看看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朱丹华同学的《父亲的教鞭》中的一段:
  哥哥临走的那天,父亲抚摸着教鞭,坐在那里紧皱双眉,浑浊的眼睛微闭着。许久,他开口了:“明,这教鞭你拿去吧,以后实习时用得着它。但切记,这鞭子是不准打人的,可我却……”父亲用衣襟一遍一遍擦着教鞭,尔后小心地放进哥哥的行李袋。这时,我分明看见了父亲的嘴唇在颤抖!
  教鞭是本文的线索,哥哥上中学,父亲的教鞭不只一次落在哥哥的身上,等哥哥上大学走的时候,有着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父亲有过去对儿子体罚的愧疚,有儿子将要离别的伤感,有对儿子前途的希望与担忧,各种心情在父亲心中悄然涌起。小作者观察到父亲对教鞭的动作是“抚摸”、“擦”、“小心地放”,父亲的表情是“紧皱双眉”、“眼睛微闭”、“嘴唇颤抖”!这里有看到了、听到了,更多的是小作者用心体味到了父亲复杂的心里活动,语言朴实,意蕴深沉,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兼老师的形象。
  我很喜欢在炎炎夏日的夜晚,奏上一曲《月光》,奏时,我熄灭所有的灯,迎着月光,让乐谱在月光的照射下慢慢显现。乐曲由几个低沉的音节为序节,慢慢引出后段,低音好似神灵的主宰,庄严、肃穆。接下来是一串回旋音,几个小节重复地拉着,好似一个舞技精湛的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在琴弦上跳动,这一小段与序节截然相反,是欢快的、优美的。
  这是湖北松滋一中郑念同学作文《享受音乐》中的一段。乍看起来很有文采,他的老师给他的点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字行云流水,令人心旷神怡”。但细细推敲会发现文中有几个矛盾的地方。先是“奏”,后是“拉”,“我”究竟在演奏几种乐器?月光下看乐谱能看见吗?欢快的曲子是优美的,低沉的音乐就不优美吗?所以,我说这不是一篇好文章,其症结便在于作者没有用心观察,他是在凭空杜撰,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小作者的一段梦境。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作文写出来不空洞无物,就必须注意观察,而且要做到态度积极、乐观向上、处处留心。如果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地看两眼周围的事物,或者心不在焉地随便东瞅西看,既没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也没用脑去思考,就不会有多大的收获。只有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总想看看、听听、摸摸、问问,想研究研究,系统而周密地进行观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然后去分析,去感悟,善于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征,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物的个性,事物的差异,作文的时候才能下笔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