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2008年阅读模拟题(二)

作者:杨崇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20分,每小题5分)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的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供参观的洞窟较有影响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
  西文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选自《世界遗产名录》)
  1、对莫高窟的基本情况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有一座鸣沙山,莫高窟就位于山东麓的崖壁上,从上到下共有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
  B、莫高窟始凿于公元366年, 后经十六个国家和元朝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C、莫高窟现存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D、从现存的状况方面来比较,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2、“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敦煌有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B、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C、莫高窟被世界公认,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D、二十世纪初发现了藏经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3、对莫高窟壁画题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
  B、有佛经故事画,是按照佛经中各种故事画成的连环画。
  C、有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还有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等。
  D、以上所有这些,构成了一部“肖像史”。
  4、依据原文已有信息所做的推论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莫高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B、“大型经变”的主要创作目的就是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
  C、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尊神。
  D、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说明当时的壁画创作不是封闭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5-8题。(27分,5-7题每题各5分,第8题12分。)
  汉采众议
  汉元帝时,珠厓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厓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杨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顺帝时,交阯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鋋以为不可,帝从之。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选自《容斋随笔》卷二)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与有司议大发军 大:大规模地
  B、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是:正确
  C、郎中侯应习边事习:习武
  D、天下其有不治乎治:形容词,治理得好
  6、不是表现“汉采众议”的一项是( )
  A、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
  B、上从之,遂罢珠厓郡。
  C、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D、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
  7、对文章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珠厓郡反叛,汉元帝没有采纳待诏贾捐之的建议,而是采用了丞相于定国的建议。
  B、匈奴呼韩邪单于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求罢除边塞吏卒,汉元帝采纳郎中侯应的建议,没有答应。
  C、匈奴使者想要投降,汉成帝听取了光禄大夫谷永的意见,没有接受,后来事实证明,匈奴果然是诈降。
  D、北匈奴重新强大,西域各国和汉绝交,公卿大多认为应该关闭玉门关断绝和西域的来往。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征求意见,班勇认为不可取,于是就听从了班勇的建议。
  8、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