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三点导读

作者:陈胜林




  美点赏析
  1、主题的人性美。这是一篇自省的文章,作者用自己成长中亲历的若干事情反映了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与父母怎样交流沟通,也就是要真诚地关心体谅宽慰回报父母的问题,体现了一种对人性美的强烈呼唤。尤其是结尾段,不仅与前文的事例形成对比,显示出对现实社会中缺乏人性美的现象的否定,充分体现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2、情感的真实美。文章对姥爷和爸妈往事的回忆性叙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情景和前辈们生活的艰辛,为“我”的愧疚自责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作者在叙述每一件小事时的情感流露,充分体现了情感的真实美。你看,当姥爷住院时,妈妈带着我和哥哥,收拾家里的衣服到街上去卖。作者说:“每每想起这些,我和哥哥总是泪水涟涟……”这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在写父亲为“我”买冰棍事情后,作者说:“我看着他的背影当时就后悔了,但道歉的话却哽在心头,一直没有说出来。”这是人性中情感的又一次真实的表白。母亲住院,“我”不问母亲的病情,却撒谎骗钱去玩游戏机。对此,作者说“时至今日,这件亏心事成了我心上最大的一个痛点,像一道枷锁一样压抑着我……逼问我那可耻的灵魂……时时让我隐隐作痛”。这更是作者人性中情感的又一次真实体验。读着这些,总会让人真实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状态,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与作者情感的真实美的强烈共鸣。
  站在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同样会产生相同的看法。请看,姥爷遭受那样的不公平的待遇,却没有对社会的埋怨;妈妈对生活的艰辛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仍是“苦苦支撑”着,没有丝毫的抱怨;爸爸对儿子的不解也只是看了一眼,“转过身,什么话也没说”;还有,躺在病床上的妈妈,被“我”骗钱出去打游戏,“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不顾自己生病,趴在病床上每星期给儿子写一封信,关心儿子的生活和成长。结尾段中,那位78岁的母亲面对不肖儿子,“依然心软了,愿意只要5块钱,买点豆腐干当成一个月的菜吃”。我们的长辈们,没有用过激的或者苛刻的方法对待社会对待子女,他们对子女总是信任的、理解的、支持的。这些方面,不仅是作者“向父母道歉”的重要原因,也从一个侧面突显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长辈们性格中所独具的对晚辈的善于理解和体谅、乐于支持和奉献的情感美。
  3、选材的独特美。文章所选事例都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社会所呼唤的和谐心声——晚辈应该体谅、关心、孝敬长辈。这种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着实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新颖独特之美。
  4、语言的朴实美。全文似乎都在平静地讲述着故事,没有诗的凝练,没有赋的铺张,没有大事的渲染,甚至没有细节的雕饰。娓娓道来,朴实自然。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文中几处比喻句的运用,都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给人一种朴实美感。例如,“往日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不懂事的叛逆,像一把利刃尖锐地逼问着我的良知。”形象地表达了对自己叛逆行为的深深自责。“有一两次像一头不堪驯化的野驴一样对着爸妈大吼大叫。”形象,具体。“这件亏心事……像一道枷锁一样压抑着我……”显示了深沉的自悔自疚心理。
  
  难点指津
  
  
  学习这篇散文,首先要把握人的情感状态。一方面是长辈对晚辈的情感要深入地体会,因为这是“道歉”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是晚辈的情感状态。晚辈“向父母道歉”只是文章的表层,深一层次是晚辈与长辈怎样交流、沟通,用感恩之心去爱自己的父母,只有仔细地体会,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所在。
  其次,还要正确理解结尾段的作用,举一反面例子,谴责别人,也敲打自己,看似多余,实为点睛之笔。
  
  考点训练
  
  1、试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2、文章结尾段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作者在文章中提倡什么?你认为作者的观点如何?请作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
  1、请参考“语言的朴实美”。2、请参考“主题的人性美”。3、作者在文中提倡的是“向父母道歉”。(第二问应该从肯定的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