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姥姥和她的桥

作者:崔 洁




  姥姥已经离开我们一年了,我们再也没有去过她生活了一辈子的乡下,再也没走过姥姥屋旁的那座年久失修的木桥。
  我不知道自己对姥姥的感情,是思念多于感动,还是感动多于思念,我总想起她生前的点点滴滴。
  我们平时不和姥姥在一起,过节时才去看望独处乡下的她。一见面,她总是紧紧握着我的手,一定是紧紧地握着,接着便是把我从头到脚仔细地端详着……接着便一脸兴奋地灶前灶后为我们忙着午饭。不一会,桌上总会摆满丰盛可口的菜肴。听姥姥的邻居说,她为这顿饭总是准备好几天。
  每次临走时,她也都攥着我的手,紧紧的。直到妈妈把嘴对着姥姥那近乎失聪的耳朵,大喊几声:“妈妈,我们要走啦!”姥姥才会很费神地眨巴几下混浊的双眼,无奈地微微点几下头。当我笑着牵着爸妈的手离开姥姥的小屋偶尔回头,总会看到姥姥那佝偻着背、仿佛凝固的身影倚着如她一样衰老的木桥,向着我们离去的方向,静静伫立。
  姥姥的晚年很寂寞。她住的村子二十多年前就家家通电了,可姥姥总在屋里摆着一盏不起眼的小油灯,而这盏古董似的灯她又很少点。夕阳西下后,她就在这黑黝黝的屋子里摸索着翻拣一些不堪堆叠的旧东西,或者默默地望着窗外。在她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姥姥得了老年痴呆症。但听人说,她仍像健康前一样,经常独自站在老屋旁的木桥边,静静地眺望远方,好像在默默地等待什么。
  有一次,我问妈妈:“姥姥生前站在桥边,是不是盼望我们回去啊?”哪知一向温和的妈妈突然吼道:“你懂什么!”接着就躲奔到卧室里大哭。后来爸爸告诉我,那座小木桥是四十多年前姥爷造的,不久姥爷出远门,那时妈妈还躺在姥姥的怀里吃奶,可姥爷再也没回来……再后来,相继成家立业的妈妈他们兄妹几个,想尽了办法,也不能让姥姥离开那个小屋和那座小桥。村里曾要将小木桥变成水泥桥,但因姥姥拼命反对,只好另想办法。而那灯,正是她的孩子们小时候学习时围坐的那盏……
  姥姥啊,您这一站就是近半个世纪啊……半个世纪的期盼,半个世纪的固守,半个世纪的风雨,半个世纪的辛劳!您又何尝不想在自己日夜牵挂着的儿女身边安享晚年,可您……姥姥。假如时光能倒流,请让我如您握紧我的手一样,紧握您那粗糙的手,紧紧的!
  小时候去姥姥家的时候,我特别爱过那座小木桥。现在,我很想念那座桥,因为那里永远伫立着姥姥那默默眺望的身影。其实姥姥也是一座桥啊,在生命的第七十年头,耗尽了残存的最后一丝力气,闭上望眼,轰然倒塌。
  
  学校:江苏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导师:薛海潮
  
  点评:本文以抒情为主,姥姥对子孙的感情被写得细腻动人。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她多年等待未归丈夫的执著。在文章最后,姥姥和桥的联系,照应了题目,前后呼应,结构较为完整。不足之处是详略上还欠妥当。(妃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