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腊月的味道
作者:独眼龙
谈到味道,那可不像风景那样容易描绘。因为它不是一个有形的东西,所以写起来是较有难度的。尽管如此,独眼龙仍从大量的自由来稿中发现了很多精彩的片段。请看湖南省浏阳市新民中学罗冬冬同学的《幸福的滋味》中的一段:
当孤独的老人收到远方儿女的来信,当苦熬了一天的学生看到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当辛勤的农民收割到田里的稻谷,当饱受喧嚣之苦的都市人悄然来到寂静的树林中时,你可曾感受到这就是幸福的味道。它常常在不经意间渗入你的皮肤,温暖你的心灵。
幸福是什么味道?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罗冬冬同学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幸福味道写得具体可感。“儿女的来信”“热气腾腾的牛奶”“田里的稻谷”“寂静的树林”都是幸福之源。我们能感受到老人的欣喜,学生的舒心,农民的愉悦和都市人的惬意。而这些,就是幸福的味道。读完这个文段,我们也多了一份对幸福的感性体验和思索。
生活的味道从来都是五味俱全的,有幸福的甜蜜,当然也有心灵的苦涩: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徘徊在汨罗江边,面对无尽的江水,彻骨的冰冷吞噬了他的心。当国家覆灭,人民流离失所,自己的理想彻底破灭时,死,无疑是一种解脱。多年的忠诚换来的只是小人的谣诼和君王的猜疑,战乱、苦难、耻辱……所有的一切都让他的悲愤如同这滔滔江水无止无尽。屈原心中的悲痛,那心灵的苦涩也随着他的一跳而让汨罗江水冲得淡了,无味了,消尽在这茫茫的江水中。
这是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实验中学李妍同学《心灵的苦味》中的一段,独眼龙读完这一段,心里顿时泛起一阵阵黄连般的苦涩。是啊,对于一个把国家和人民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面对国家的覆灭和人民的艰辛,屈原心中的苦是可以想象的。苦涩的味道里有理想的破灭,有小人的谣诼,有君王的猜疑……苦味是如此浓厚,以致于他不得不跳入汨罗江冲淡心中的苦味。小作者巧妙地用一个“苦”字形象而深刻地表现出屈原当时的心理活动。让读者不仅产生了一种心理体验,也产生了一种味觉体验。
当然,上面两个例子中所说的味道并不是诉诸于味觉的味道,而是诉诸于心理和感觉。那么,对于诉诸于味觉的味道,在大家的笔下同样也有展示。请看江苏省射阳中学倪明同学《品茶》中的一段:
我小心地拿出爸爸珍藏的“莲芯茶”,沏了一杯。顿时,一股清香涌了上来,真香!于是,我往杯里吹了几口气细细地尝了一口,妈呀,这茶真苦到我心坎里去了,我看这老爸的味觉一定有问题,要不然这么苦的“莲芯茶”为什么他尝了还笑得出来呢?正当我埋怨老爸时,我的嘴里莫名的另有一番味道,于是,我品完了这杯,又沏,发现原有的苦味渐渐变淡,舌根竟然渗出一丝甜甜的味道。
上面的文段写了“苦”和“甜”两种味道,乍一看来,写得很好,似乎还赋予了苦尽甘来的哲理。但其实写得很粗糙,苦到心坎里是种什么样的感觉?苦味变淡后的甜味与一般的甜味又有什么区别?作者没有把这两种味道写出来,因而不能给读者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写作一个很重要的诀窍就是要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如果作者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将两种味道具体化,相信表达效果会好很多。
同样是写诉诸于味觉的味道,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中学陈柳茵同学就写得比较巧妙,请看她的《两个面包》中的一个选段:
正当我滥竽充数地跟着同学们摇头晃脑地朗诵“之乎者也”时,那不争气的肚子又闹起来了。我不由得使劲地吸了两口带着淡淡面包香的空气,让那香香的味道骚扰着我的鼻息,任眼睛直瞪瞪地盯着小米抽屉里的面包出神,真恨不得一下子变成青蛙,伸伸舌头就把它吞到肚子里去。
这个文段没有正面写面包的味道,可是却让独眼龙垂涎欲滴。原因就在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这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想象。就如《陌上桑》中的美人罗敷,作者没有花一个字描写罗敷的容貌,完全依靠见到罗敷的各色人等的反应,就让读者仿佛看到了罗敷的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寻常的面包在作者的笔下就如珍馐佳肴,刺激着阅读者的味觉神经。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