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孤独人生

作者:张乔飞




  边城这个温柔而又美丽的小城哺育了翠翠,翠翠心里也装着边城,一个小小的孤独的城。翠翠的小城里灵秀,多情的山水酝酿着翠翠的孤独,蓦地发现孤独一直都在,一直都充溢着翠翠的小城,于是乎发现:人的本质是孤独的。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日本老男孩村上春树一本正经的说。孤独是什么?是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思?还是李煜“深院锁清秋”的寂寞?或许是,或许都不是。孤独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但我们却独自孤独着。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不信吧,那我问你,漆黑的夜晚独自发呆,你孤独吗?狂欢后的寂静,你孤独吗?独自成长,独自哭泣,甚至独自大笑,你孤独吗?认真想想自己的孤独,认真数数自己的孤独,像数星星一样,一个、二个……一颗、二颗……是不是自己的成长岁月里,孤独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孤独的感觉好吗?不好,一定是这样了。于是,我们想去摆脱去对抗。于是我们有了朋友,于是我们幼稚地认为自己不再孤独。朋友在一起固然快乐,但人们总是“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朋友可以永远呆在一起吗?比如夜晚,比如课堂,再比如未来。人们用尽一切办法想去摆脱它,但依旧独自孤单。于是人们放弃了抵抗,聪明的人小心翼翼地把它藏在身后,而有些人则将它赤裸裸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供人品味、琢磨甚或讥笑、讽刺。
  比如庄子的逍遥。什么是逍遥?在《逍遥游》里庄子给出了答案,“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者,是为逍遥。鲲为了摆脱束缚变成了鹏,而鹏为了摆脱束缚振翅高飞,冲上九万里长空,直至灰飞烟灭,惊煞天空。鹏想冲破的何尝不是孤独,为了这个理想,它宁愿灰飞烟灭。于是人们嘲笑它的无知,或者说是嘲笑庄子的理想。
  比如三毛的爱情。三毛想冲破孤独,于是她选择了浪迹天涯。于是她遇见了荷西,她的丈夫,一个让她可以暂得于己的人。于是在爱情的呵护下,孤独没有像从前一样蔓延。可是,一天,死神带走了荷西,三毛再次被孤独包围,孤独开始蔓延。直到一天孤独到了极限,一段丝袜,让死神带走了三毛。人们不懂她,为她惋惜,但懂她的人,为她庆幸。
  再比如海子,这上帝孤独的儿子,对于他自己,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他用尽全力去冲击,冲击文学和生命。他封闭自己,现实的压抑,与爱情的邂逅,让他成了孤独的孩子。他吟唱着孤独,默默地在孤独中死去,留下了一张张孤独的诗页。
  无法与之抗衡,那么就只剩下接受,接受孤单,更超脱的人却学会了享受。当庄子、三毛、海子在孤独里继续摸索着前进时,他们其实也学会了去享受,只不过他们已经承载了太多的孤独,多得压碎了他们的心与希望,泯灭了最后一线曙光。
  每个人如翠翠一样心中有一个边城,一个小小的孤独的城,而翠翠却以她小小的身子顽强地承受着孤独,坚守在渡口边,每天,每月——让我们也像翠翠一样学会与孤独一起生活,伴随孤独一起享受生命的过程吧。
  学校:湖北沙洋中学;导师:王常萍
  
  评语
  苏顺强
  现代西方哲学发现了孤独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于是孤独便成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人生和创作是其注脚。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其深刻而形象的反映。海明威、昆德拉、萨特等著名作家都以各不相同的方式表现了各不相同的孤独。张乔飞同学的文章也抒写了孤独,他从“边城”、“翠翠”入题,选择角度别致、新鲜、自然引出主题:“人的本质是孤独的。”
  为了表达这一主题,作者列举了庄子、三毛、海子等不同时期的人物的孤独人生,思维独特,想象丰富,首尾相对,叙述有理有据。
  这篇文章文笔凝练通畅,显示了作者较好的语言功底。但作者对孤独的认识有些肤浅,缺乏深刻把握,且字里行间流露出悲情。
  按高考评分标准,基础等级可给48分,发展等级可给8分,综合得分56分。
  苏顺强,湖北襄樊学院中文系教授,多次参加高考阅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