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贺兰礼赞

作者:张志谋




  汽车奔驰在广阔的西北平原上,眼底不是沃野,不是黄土地,而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眼前仿佛是一道一道人工创造的产物,像宽宽的堤坝,高高的,长长的,平平的。走近什么也不见,仍是乱石滚滚的大戈壁。那是大自然的堆积,是几十万年贺兰山雪蚀、风化、水推的消损。没有树,也没有很多草,茫茫戈壁滩只是沙砾一片。
  我原以为,贺兰山像南方的山一样,有郁郁葱葱的树,有层层叠叠的草,肥沃的土层下渗出涓涓清泉。然而,走近才知道,它只有满目疮痍的山峰,乱石穿云。导游告诉我,秋风一起,壁立的峰顶上的确“卷起千堆雪”。那一个个雪峰仿佛就是千树万树的梨花,美丽极了。我忽然记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正是这峰上着雪的真实写照么?我想,没到过塞北,没到过贺兰山的人,是很难写出这样美妙的诗句的。可惜,我来的是夏季,不能领略它的雪后美景了。
  夏季贺兰山上的美,是靠它的苍劲,它的雄奇呈现出来的。你看,它壁立千仞,一峰连着一峰,一峰高于一峰,好像一队一队连缀着的巨人,又像一排一排守卫祖国北大门的勇士,雨淋不撤,风吹不动。虽然历史的沧桑剥去了它一层一层的外壳,但它的“新露”更加坚定,更加刚强。来到两峰的相交处,中间有一条垄,导游告诉我,这就是成吉思汗入侵西夏时唯一的入口通道,前方的山上还可以看到一座显眼的烽火台。我没有时间上烽火台一睹历史的遗迹,遥望中,我似乎看到了西夏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和壮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写的不正是这气壮山河的壮烈么?如果你只看到它的悲伤,看不到它的壮烈,只看到它的苍凉,看不到它的坚强,那就错了。贺兰山,在抵御西北利亚寒流的袭击上,它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在抗击外来的侵侮时,它和西夏人民紧紧连在一起。有了它,西夏人民就有了依靠。
  来到贺兰山脚下,一泓清清的泉水流经山谷,那是我到银川以来见到的唯一的山泉,那是发自贺兰山地底的泉流。水清清的,泉碧碧的,没有半点污染,也没有半点泥沙等杂物。我想,那是贺兰山的血,不知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也许对于贺兰山而言它比血更加珍贵,然而为了滋润宁夏的土地,为了养育西夏的人民,她甘于奉献,毫无保留,涓涓的流着,穿过沙滩,流经戈壁。
  除了山的苍劲,水的清澈,更难得的是贺兰山的壁画了。在导游的指点下,沿着参展小道,我们一一观看了西夏古人类刻在石头上的图,雕在石壁上的画。石头原是石壁上的一部分,只是由于自然的原因,它脱离了母体,被水冲入了河床。因为它体内留下了古文化的痕迹,被人收集起来,摆放在路边,供人研究、欣赏之用。石壁上的画则是贺兰山原始文明的历史见证了。壁画中最突出的要数被古代人称为“四大图腾”的鸟、羊、狗、龙了,由于时代久远,很多已经苔迹斑斑,有的已经风化。虽然看不清楚,但经导游指点,确乎栩栩如生。石壁中猴子的脸谱比较多,并且十分明朗,可能是它们的历史要近得多,经受的风霜要少得多的缘故。壁画,没有人的脸谱,却有人的痕迹,那人就像甲骨文中“人”的象形字,只有把牛、绳、人联系起来才能体会出图中的“人”来。据说晚古的西夏人信“佛”,壁画在很显眼的位置上有几个大小不一的用西夏文字刻成的“佛”字。其它记忆不深刻的画还有很多,如太阳、月亮、马、龟等就不必多说了。贺兰山是一部书,一部无字的书,它记载了古代西夏文明的历史,也记下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若干年后现代文明不也深深地刻在贺兰山上吗?
  
  学校:湖北通山县实验中学